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浙江师范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史纵横+姓氏与名、字、号+汉字+中外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3-6-19 1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浙江师范大学

821518073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史纵横+姓氏与名、字、号+汉字+中外文化交流

01.历史纵横

【填空】五帝

少昊(金天氏):据说是太昊伏羲的儿子;

颛顼(高阳氏):“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屈原以颛顼为祖;

帝喾(高辛氏):颛顼和帝喾死后的陵墓为二帝陵;

尧(伊祁氏、陶唐氏、唐尧):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出现了礼乐

舜(姓姚、重华、有虞氏、虞舜):尧将娥皇、女英嫁给她;洞庭湖的君山上有娥皇、女英的墓二妃墓

【填空】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

禹:因治水(黄河流域)三过家门而不入、姓姒、

【填空】三大集团

西北的“华夏集团”: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

东方的“东夷集团”:少昊

南方的“苗蛮集团”:伏羲

【填空】中国的王朝

1.中国王朝史的三个阶段: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相关知识:

l据说这一制度是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的,之前为“禅让制”;

l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家天下);

l周(西周、东周):历时最长的王朝(中国历史有准确纪年的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11年)

韩赵魏分晋——春秋→战国

l大魏: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历时最短的王朝

l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两个王朝:汉、唐

汉朝:汉文帝、汉景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唐朝的都城长安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时的中国人别称“唐人”

元朝:疆域最大的王朝,由蒙古族建立

清朝:由满族建立

3.中国王朝的继承制度沿革:

禅让制——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封建制)的核心

4.中国王朝史的特点:改朝换代,即兴替更迭

l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

l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填空】中国的皇帝

1.“皇帝”的本义:“皇”——大,煌煌盛美;“帝”——德象天下,能行天道;

2.秦始皇将“皇”“帝”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画院、唐玄宗李隆基创办了梨园、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补充:

春秋六强: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鲁国“初税亩”

【填空】中国的宰相(行使最高行政执行权)
1.宰相含义:宰——主宰;相——辅佐

2.历史发展:

l秦:始建宰相,称为丞相或者相国

l西汉:设置“三公制”——大司徒(由丞相改)、大司空(由御史大夫改)、大司马

l东汉:改称司徒、司空、太尉(由大司马改),其中以太尉地位最尊。

l唐:定名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l五代:确立“熟悉宰相制”(首相)

l宋代:以“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宰相

【填空】外戚与宦臣(行使最高行政执行权)

外戚:外戚专权始于吕后;隋文帝杨坚、外戚现象最突出的是东汉

宦臣:始于秦代赵高,成语“指鹿为马”;中国的宦官专政集中在东汉(党锢之祸)、唐代(甘露寺变)、明代(东林党人)

【填空】部分战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西汉:七国之乱(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

西晋:八王之乱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封建集权制度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农民大规模起义)

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绿林军起义

东汉末年:张角、张梁——黄巾军起义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汉化为国策,改鲜卑姓为国姓

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立元朝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简答】为什么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1.处于疆域中心的中原地区,最先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中心,对周边民族和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中心和四方”的关系,以中土、中原、中州为中心,四面为四夷,进而延伸为四海、九州与天下;

3.各民族间交互杂居,相互通婚,形成了民族大融合;

4.从文字产生,到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使具有表象特征的汉字成为了传递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符号系统;

5.由先秦到汉代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历代统一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拥有凝聚力的哲学;

6.中国的农耕文化使民心思定,祈盼“天下太平”。

02.姓名与名、字、号

【简答】姓氏制度的特点

定义: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的姓氏主要带有宗法色彩。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大地主利益的有力工具;

3.虽然以汉族原油的姓氏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简答】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1.“姓”的产生: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人们按照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的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2.“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

3.“姓”和“氏”的区别:

l最初阶段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l夏商周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男子以氏别贵贱,女子以性别婚姻;

“秦晋之好(同姓不婚——周代的晋、鲁都是姬姓,不能通婚)”成为婚姻代名词

l秦汉时期

姓氏融合,原有的区别已经毫无意义。

【简答、填空】姓氏的主要来源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将其详细分为32种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其归纳成9种:号、谥、爵、国、官、字、居、事、职

1.最早产生的姓

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

2.以国邑为氏

诸侯国的君主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如鲁、卫、晋、滕、虞、韩、赵、魏;

京剧《赵氏孤儿》——赵姓。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赵匡胤、赵云)

3.以官职为姓

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宗法制的特点之一。如牛、关、柯、廖

5.以排行次第为氏

伯(孟)、仲、叔、季

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王、侯

谥号:文、武、宣

7.以居住地为氏

傅、池、柳、西门、东郭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

陶、屠、甄、卜、巫

9.以事为氏

李、林、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李隆基改“姬”为“周”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

安、史、曹、何

(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

【填空】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的血统,还标志着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1.汉魏时期:

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东汉时,除“刘”姓(第一大姓)外,还有“四姓小侯”——樊、马、郭、阴

东晋时,有“侨姓”——王、谢、袁、萧;“吴姓”——朱、张、顾、陆

北朝时,有山东“郡姓”——王、崔、郑、卢

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将李姓列为第一

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的是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彭城刘、颍川陈、汝南周、太原王、京兆杜

《圣裔宗谱》氏孔府修撰的一套最完善的家谱

【填空】全国姓氏数量

1.《百家姓》: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纂;内收当时常见单姓108个,复姓76个;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和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

2.目前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是王和张

【填空/简答】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但是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

【简答】发展历程:

1.商代的商王几乎都以天干为名;

2.周朝建立,《左传》中规定了许多命名的方法:“信、义、象、假、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这六种事物命名。

3.春秋战国后,社会礼制变化,命名现象多反映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

4.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多用“安国、延年、去病等”

5.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兴盛,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此时佛教盛行,取名多用佛语

6.新中国成立后,多用“爱国”

【填空】名与字的关系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字一般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他人尊称。二者关系:因名取字,“名之与字,义相比附”

【填空】号

唐代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移民”、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号“十三经老人”、清代诗人朱彝号“夕阳芳草村落”、明代画家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徐渭号“水田月老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号“青藤门下走狗”、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明代朱耷号“八大山人”、清代金农号“二百砚田富翁”、明代祝允明号“枝指生”、诗僧寄禅号“八指头陀”。

03.汉字

【填空】汉字的产生

八卦说:伏羲

结绳说:神农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广泛流传):黄帝的史官仓颉“万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

汉字的起源最早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填空】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朝的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首先发现;由于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村是商代故都殷墟,所以这些甲骨文被称为殷墟甲骨文,也称商代甲骨文(学术)。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被称为周元甲骨文(最多);西安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甲骨文被称为“龙山甲骨文”,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因此也是最早的汉字。

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最多

【填空】石鼓文

定义: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代表:大篆仅以石鼓文为代表,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填空】汉字研究

先秦《史籀篇》、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代,将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加上史游的《急就篇》,统称“小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的名称,这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了六书的次序

【简答】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中国人的实用理性思维,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思想。

1.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都是由实物演化来的,指事字是由象形字加上一定的提示符号或由象征性符号来表示的;会意字也是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是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

2.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以人的感觉为万事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由人去感受的,以人的整体部位,分体部位以及行动构成了无数字;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汉字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畜牧业,精神活动主要是祭祀和原始崇拜,在汉字上有所体现。

04.中外文化交流

徐福东渡:蓬莱、瀛洲、方丈(神山)

【简答】丝绸之路:

1.开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丝绸之路东起汉唐都城长安,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场7000余公里。核桃、蚕豆、胡萝卜、葡萄酒、印度佛教、四大发明

3.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是从西汉的南疆到印度洋的海路。唐代以广东为起点,驶入波斯湾;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4.唐宋:在广州、泉州设置“市舶使”,

5.著作: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²真腊:柬埔寨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泉州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德国人李希霍芬的书籍中

大秦:罗马帝国

【简答】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

佛教东传:

重要著作:唐朝空海《文镜秘府论》,回日本后创立了真言宗,史称“东密”

²朝鲜半岛三国鼎立:高丽、百济、新罗

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始祖

最澄回国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

平安二宗:天台宗、真言宗

西行求法:

重要著作:

东晋法显《佛国记》(法显传)、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宋乾德4年

【填空】遣唐使和留学生

1.南渊清安、高向玄理仿照中国的井田制实行班田制,促成了“大化改新”

2.吉备真备、空海借助汉字创造了日本的假名字幕,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回日本

3.膳犬丘将尊孔仪式带回日本

4.阿倍仲麻吕(晁衡)、李白《哭晁卿衡》

【填空】郑和(马三保)下西洋

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

从苏州刘家港出海,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填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西学东渐:

1.元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由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意大利的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与徐光启共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3.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以外国人身份第一次出任清朝的钦天监

4.比利时南怀仁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

东学西传

1.利玛窦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2.法国人金尼阁将“五经”翻译成拉丁文

3.比利时人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4.西班牙人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是外国人介绍中国历史最早的一本书

5.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法国人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赵氏孤儿》)

莱布尼茨《中国近况》,是第一位醉心于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