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汉硕知识] 中国文学史:第六章 明代戏曲

[复制链接]
子曰汉硕刘老师 发表于 2021-8-10 15: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子曰汉硕刘老师 于 2021-8-10 15:19 编辑

第六章 明代戏曲



明代戏剧在元代杂剧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戏剧品种纷繁,分为两大系统:既有从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又有从宋元南戏发展而来的明传奇。明传奇随着声腔的发展,又形成昆曲一系和弋阳诸腔一系。这些声腔剧种均有剧本流传,但传奇,包括后来的昆曲,逐渐取代杂剧,成为明代剧坛的主流。传奇剧目在明代中后期大批涌现,形成了我国戏剧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第一节 明代杂剧


明代杂剧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1368——1487)紧承元剧余势,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后即渐趋萧条。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由元入明者。其中成就较高的有王子一(《误入天台》)、刘东生(《娇红记》)、谷子敬(《城南柳》)、贾仲明(《升仙梦》)。他们的剧本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成就都不高,非庸即弱。一部分是明初成长的作家。主要有两位作家,一是朱权(《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他潜心研究北曲,写成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明北曲和杂剧作家作品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一是朱有燉(《诚斋乐府》),王世贞认为他“才情未至,而音调颇谐”(《曲藻》)。沈德符说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隐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万历野获编》)。


中期(1487——1572)作家作品均不多,但在内容及体制上表现出新的变化。主要作家作品有:


康海的《中山狼》、《王兰卿》,王九思的《杜甫游春》、《中山狼院本》等。最杰出的作品是徐渭的《四声猿》。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不得志,后精神失常,多次自杀。晚年以卖画为生。是著名的诗人、杂剧作家、书画家。徐渭的《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肠断。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道出了《四声猿》的来历及其创作缘由。《狂鼓史渔阳三弄》根据历史上“祢衡骂曹”的故事,让在阴间的祢衡对曹操的鬼魂再次击鼓痛骂,借骂曹痛斥历代奸臣。这可以说是表达了正义之声。《玉禅师翠乡一梦》写临安府尹柳宣教派妓女红莲勾引玉通和尚,致使玉通和尚犯色戒而羞愧自尽。死后投生为柳宣教之女柳翠,长大后沦为娼妓。后来玉通和尚生前同门月明和尚指出了柳翠的前世因缘,并引度她出家得成正果。这一剧作主要是批判禁欲主义,高僧玉通苦修数十年难成正果,却在一夜之间被红莲破了色戒。其后身化为柳翠,沦落风尘,一经点明,顿悟成佛。这说明,禁欲无法实现道德完善,只有经历人世的沉沦,方能领悟人生真谛。《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都是写女扮男装的故事,表现了对妇女的称赞。《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后期(1572——1644)呈现出繁荣的形势。其表现在:一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创作,写南杂剧的有徐复祚(《一文钱》),陈与郊(《昭君出塞》等)。写北杂剧的有孟称舜(《英雄成败》等)、王衡(《郁轮袍》等),南北曲兼写的有叶宪祖(《易水寒》、《四艳记》等)二是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戏曲理论著作,如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在明代,它与明代杂剧的发展有相似之处,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前期创作极为萧条。前期,也就是嘉靖前,统治者极力宣扬《琵琶记》“有关风化”的创作原则,于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充斥剧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丘濬的《五伦全备忠孝记》。这实际上是传奇创作的萧条期。


中期,即嘉靖和稍后一段时间。此时,传奇创作已开始从理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即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这是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


《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1502——1568)。全剧一共五十二出,是第一部根据小说《水浒传》改编成的戏曲。它取材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但对原来的情节作了较大的改动,同时,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处理成忠与奸的矛盾。这种改动,可能与嘉靖时的黑暗政治有关。但全剧结构松散,艺术成就不高。《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1519——1591)。全剧共四十五出,描写勾践灭吴的故事,表现了文人的生活理想。它的贡献是将男女爱情与国事兴亡结合在一起,将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融为一体。在戏曲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显然受了它的影响。另外,《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昆腔曲调写作的剧本,语言典雅工丽,是明代传奇向典雅方向发展的标志,这对《牡丹亭》等更有直接的影响。鸣凤记》的作者或认为是王世贞,或认为是王的门人,但均无确证。写的是杨继盛等与嘉靖时的权相严嵩父子斗争的故事。它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将当代的重大政治斗争搬到舞台上,这对后世的传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后期,这是明代传奇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的标志:一是大批剧作家涌现;二是戏曲创作流派的正式形成和相互竞争。当时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争论很激烈。


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后期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问世,更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一座丰碑。


吴江派重音律与本色的主张,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对于当时的“案头之曲”倾向是一种纠正。其片面性,则在于轻视传奇剧本作为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