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曰汉硕刘老师 于 2021-6-2 14:21 编辑
人民日报大家手笔:“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李宇明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习*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如此看来,应尽快启动“一带一路”术语研究,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提供具体翻译词表,拟订忌讳词表或不建议使用词表,及时提供语言咨询服务。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
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辑各国语言志,编纂单语词典、多语词典及各种专业词典,编写教科书及普及用书等。
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而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应有计划地研究相关国家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出版相关书刊,以便当事者遵守这些政策、尊重这些习惯。
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重视搭建语言技术平台,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大力发展语言技术,打造语言产业,共享语言红利。
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应向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家庭、个人等提供各种语言服务,包括语言规划、语言咨询、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技术支撑等。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语委原副主任)
《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22日07版)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