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主要观点
| 代表人物及观点
|
|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一反应一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学会的。
|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
先天论
| 先天论又称为“内在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做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这是一种与刺激——反应论针锋相对的理论。
|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氏认为人们习得语言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来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和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之前发挥作用。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法规则,又称为“普遍语法”。普谝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天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法规则或者某种语言的语法,而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的最本质的东西。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定值。
|
认知论
| 认知论和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一种理论,认知论认为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
| 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称为图式,图式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
语言功能论
| 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做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不同于上面三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探讨第一语言的习得,语言功能论别开生面地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 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