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传统...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3-10-26 1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传统建筑

01.

介绍

A.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器。其显著特点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二、秦汉——三国时期,成熟期。其特点是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阿房宫、三国时曹操建造的铜雀台等,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期。其特点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

四、隋唐两代,高峰期。其特点是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比如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建筑规划影响了渤海国(今东北)和日本。从现存遗迹来看,各种建筑的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宋元两代,转换期。其特点是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的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

六、明清两代,渐近期。其特点是官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可见体现在建筑形式中的封建意识已经沉淀为一种心理定势。但在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却在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南方的大型宅院和北方的四合院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B.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一、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结构”,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木结构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所谓“抬梁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二、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封建中的反映。

三、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四、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C.穴居

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02.

古代城池

1.古代的城市叫“城池”。“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这种设计可以看作是封闭式的防御性设计。在氏族社会它是为了保护本部落的成员不受侵扰,在奴隶社会则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安全,而在封建社会是为了保护各级政权的合法地位。为此,要求城市的建筑要“固若金汤”,即所谓“金汤城池”。

2.在具体设计上,首先把城市分作“城”、“郭”两部分,城内供统治者居住,郭内供老百姓居住;其次是采用高墙深池的办法同时在城门上设置瓮城(即二道门),以确保城市的安全;第三是在城墙上建造城楼、城垛(俗称女墙)和矩形墩台,以利于战时守卫和杀敌。

3.这种设计造成了古代城市的封闭状态:一是城市的整体性封闭,即用高墙深池把整个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只辟若干城门在规定的时间里供人们出入;二是城市的分体性封闭,即由春秋至隋唐时期在城内实行“里坊制度”,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的街巷用高墙隔开,设门把手,夜间关闭,禁止通行。到了北宋,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里坊制度才被迫取消。但整体性的封闭状态并没有改变。

4.古代城市

(1)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2)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

(4)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5)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6)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7)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

03.

宫殿建筑

1.定义: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祇所用。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一书。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帝王是秦始皇。

3.著名宫殿

(1)“汉三宫”指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2)“唐三宫”指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原为隋文帝修建的大兴宫。太极宫的北门叫玄武门。

(3)北宋的宫殿在汴梁,南宋的宫殿在临安,金、元宫殿主要在幽州。

(4)明代朱元璋即位后,建都南京,首先在钟山之下建了一座宫城,即南京皇宫,而后又以其故乡临濠为陪都,并开始兴建“中都城”,但六年后又宣布罢建。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仿照上书两宫建造的。

(5)北京故宫的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使它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即“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朝会施政之所;“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所居,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

4.宫殿形式的等级规约

(1)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的最为突出。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肩六种。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卷棚顶




硬山顶




攒尖顶




悬山顶(挑山顶)

(2)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形式中,重檐庑殿顶演变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能采用,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太庙主殿;其次为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如天安门城楼。其他殿顶则普通民家也可采用。

中国殿顶的装饰也很讲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九个,故宫太和殿破例为十个。正脊两端有一对吻兽,叫鸱吻,从封建社会的文化心理来看,置鸱吻是为了避火灭灾。至于四条屋脊上的小动物,第一个是骑凤仙人。

04.

帝王陵寝

1.陵寝:指帝王的坟墓。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周代以前还没有坟墓,古书称为“不封不树”。

殷商时期,只有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筑,并没有封土作为葬地的目标。

大约到了周代,始有封土出现,并且按照死者的爵位来决定封土的大小,爵位越高,封土越大,大者如山丘,因而那时把一些国君的墓叫作“墓丘”,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燕昭王的“燕丘”

后来,一些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大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把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者“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

实际上,帝王陵寝除了地面建筑以外,还有华丽的地下宫殿,那是帝王死后真正活动的世界,因此帝王陵寝还应当包括地下宫殿在内。

2.陵冢

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故称“方上”。如汉武帝的茂陵。唐代则以山为陵,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明清则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就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

3.陵园

唐太宗的陵园称为柏城,园内种满柏树。从明代的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

4.地宫

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的地宫最为引人注目。四川省成都市“永陵”,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清东陵的“裕陵”,乾隆皇帝的墓;“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墓;清西陵的“崇岭”,光绪皇帝的墓。

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外还有五处,即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景泰帝陵、明显陵

清代皇陵除了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以外,还有关外的四处,即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皇太极之墓)。关外清陵中最大的一座是昭陵。

05.

万里长城

1.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2.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

3.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以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即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

4. 西汉长城一般分为内外两重,并沿城墙建立了许多亭、障、烽、燧等军事建筑物,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 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整体防御体系。汉长城除抵御匈奴外,还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和长城沿线的屯田。

5. 明长城有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

明长城的三道防线是:

(1)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

(2)从山西地界的偏关,经雁门关、平型关,再向东北到居庸关,一直延伸与第一道长城相接,此道防线上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

(3)从居庸关南下,入河北境内,经紫荆关、倒马关,止于井陉县境,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内三关”。

06.

关隘

1.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山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2.中国设关,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产物,后来才用于万里长城,纳入长城的防御体系。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

3.有名关隘

函谷关:战国时秦国常以关中、关西代指陕西便由此关而来。老子出关、孟尝君“鸡鸣狗盗”

虎牢关:河南省荥阳市的虎牢关,秦国设置,刘关张在此大战吕布;

昭关:安徽省含山县昭关,春秋时期建,伍子胥由楚亡吴,于此关一夜须发皆白;

其他:陕西省潼关县的潼关,东汉末年设立;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四川省剑阁县的剑门关;山西省平定县的娘子关;河南省信阳市的武胜关;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友谊关。春秋战国时的关隘主要是对付邻近诸侯国的进攻,秦汉以后的关隘主要是对付农民起义和军事叛乱。

07.

古代桥梁

1.定义:沟通性建筑物。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

2.主要形式

梁桥:古人置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

浮桥: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后来,这种浮桥用于战争,到战国时已普遍采用。

吊桥(索桥):一些外国学者还认为吊桥(索桥)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建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

拱桥(曲桥):拱桥(曲桥)出现的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

所以,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完备了。之后拱桥由于承受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造桥技术的进步和桥梁艺术的魅力,因而成为桥梁建筑中的基本形式。

3.历史名桥

西安东郊的灞桥,建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时期,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是指此。

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

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

福建省晋江市的安子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长达二千余米,折合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是宋代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建造。

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4.中国桥梁特点

一、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二、实用性,即古人造桥,讲究实用,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比如许多古桥上多建有亭阁长廊,既可保护桥面,又可供行人躲避风雨,休息住宿。

三、公益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古代的许多建筑物,大多属皇帝和王公贵族私有专用,平民百姓不得涉足。只有桥梁是不分贵贱尊卑都可以走的。

5.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去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于三个方面:

一、造型优美多姿,河北省赵州桥有一幅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二、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这样,凡建桥之处,往往形成迷人的风景点,如“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等等,都是因为桥梁建筑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桥梁的附属建筑和雕刻,都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并且往往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有关。

08.

古代园林

1.分类

按其所属,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四类。

皇家园林主要在北方,私宅园林多数在南方,寺庙园林所余无几,公共园林多分布于山水胜地。

①皇家园林:又叫帝王园林,合朝会、居住、游赏、狩猎于一体,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即属皇家园林。

殷纣王曾建“沙丘苑台”,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同时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

周文王有“囿”、“灵台”、“灵沼”,这些都是园林。“囿”是周代的园林。

秦代以后,改“囿”为“苑”,因而又合称“苑囿”。秦始皇曾建上林苑,也为后世帝王在宫苑中设置“海上仙山”的布局首创了一个范例。

汉武帝时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在长安城西筑建章宫,宫内挖“太液池”,池中堆造三山,以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仙山。

隋唐以后,皇家宫苑都仿效这一布局,并沿用太液池等旧名,一直到明清。现在北京中南海和北海就是明清时代的太液池。

②私宅园林:始于西汉,园主人多为贵族、富豪。

“兔园”、“金谷园”、王维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裴度洛阳城南的绿野堂等。唐代以来,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文人显贵多出江浙,大量私宅园林在南方出现,到明清形成几次造园高潮。南方现存私宅园林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③寺庙园林:大量出现于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后,更早的也许跟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一般说来,它是寺庙的附属建筑。在山林深处,它都利用自然景物加以人工点缀,只有在城市里才全由人工凿池堆山。

现存较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太原的“晋祠”,最早是纪念晋国创始人唐叔虞的祠庙。

江苏省苏州市的“狮子林”本为元代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后来寺毁园存,经几番修建,始成现状。

④公共园林:约略出现于唐代,长安城外的曲江池是突出的代表。杭州西湖也是在唐宋以后日益兴盛起来,成为公共旅游胜地。福建省福州西湖、山东省济南大明湖

公共园林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毕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说明,封建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士大夫的“雅文化”拓宽了界限,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寻求发展天地;老百姓的“俗文化”扩大了地盘,使富有民族根基的民间文化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雅俗文化在公共园林里的交汇,使中国的园林文化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

2.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是艺术的再现自然,都是范山模水,取法自然,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可观环境。它的根本造园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的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的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

三、在造园手法上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因此,园林中的景物大多藏而不露,隐而不现。

3.历史名园

A.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

B.历史上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是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有“万园之园”“人间天堂”等美称。

C.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为最大。

D.我国南方的私宅园林多集中于苏州、扬州、杭州等,以苏州为最多,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四大名园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E.“东南名园之冠”是上海市的豫园,是明代官僚潘允端为其父亲所建。

F.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指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

G.河北省保定市的莲花池建于元代,明代增建,清代改为行宫,是北方少有的历史名园。

H. 历史上有两座名声很大的私宅园林,一座在北京,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其故址在今北京大学园内;一座在浙江省海宁市,是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米万钟爱石成癖,自号“友石”,“米家四奇”指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

I.位于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亭子。

09.

亭台楼阁

1.亭

《说文解字》云:“亭,民所安定也。”可见,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子的基本建筑形式采用攒尖顶。

广东省海丰县五岭坡有纪念文天祥的“方饭亭”

浙江绍兴有纪念秋瑾的“风雨亭”

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亭子

江西九江烟水亭(白居易建)

安徽滁州醉翁亭

2.台

传说中的黄帝住在“轩辕之台”。

《左传》记载禹的儿子继位时“有钧台之享”,即在钧台上举行仪式,设宴庆贺,这大约是把台用于政治活动的最早记载,也是后世往往在台上举行庆典的直接来源。

周文王曾造“灵台”于囿中,这说明台在园林中出现的比亭早,

楚国的章华台,又叫三休台。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造台的高潮,有秦始皇建造的云明台,汉武帝建造的渐台等。

秦汉以后,因朝廷的许多办公机构多建于台上,于是把台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名称,如“三台”指汉代的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唐代指尚书省(中台)、门下省(东台)、中书省(西台),因此称宰相为“台辅、台衡、台鼎”,称其任职和去职为“上台、下台”。

3.楼阁

都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二者的区别是:“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

“江南三大楼”: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

10.

宗教祭祀及其建筑

宗教祭祀建筑的种类主要有寺、观、祠、庙、塔。

1.佛寺

我国早期的佛寺建筑同印度佛寺一样,都是“塔寺结构”,即建塔于寺中,以塔藏佛之“舍利”。唐代以后,塔寺分家。宋元以后,已完全摆脱外来影响而成为中国式的宫殿建筑。

由于佛寺大都建于山林,因此在建筑上往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然,佛家建筑也要尽力体现它的宗教含义,表达一种信仰上的追求,如有的佛寺在山门外建53级台阶,暗喻佛经“五十三参,参参拜佛”;有的在寺前筑108级台阶,意为世间有108种烦恼,走完这些台阶,烦恼也就消除了,五台山的“菩萨顶”、“南山寺”即是如此。

2.宫观

宫观是道教建筑,现存数量仅次于佛寺。

在建筑上,宫观仿效佛寺,但一般不建塔。其殿堂布局常因主祀的道教神祇不同而有所差异。其风格已完全接近佛寺,惟装饰彩画仍用道教图案。

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为祭祀吕洞宾而建

3.祠庙

祠庙大多属于传统礼法建筑,符合传统的礼度。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等。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天圆地方”。社稷坛象征国家,体现农业文化,坛上设置的“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赤、北黑,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河南嵩山脚下的中岳庙、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4.塔

塔基本上属于宗教建筑,而且主要是一种佛教建筑。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道教和儒家文士也建塔,有一些塔又建在山水胜地,其性质就接近风景建筑了。

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婆”,汉文翻译为“浮屠、浮图”。它的用途是收藏释迦牟尼的“舍利”(佛骨、佛牙、佛发等),因此又叫“舍利塔”。

汉末,它随佛教传入中国。史载洛阳白马寺最早建塔。到了唐代,逐渐吸收中国建筑的风格,并与中国建筑的形式相结合。

塔的分类

根据塔的造型,一般把塔分为五种: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花塔、金刚宝座塔

名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济南市历城县四门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为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

现存最高的砖塔是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

现存最早最大的木塔是山西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

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开封铁塔,全名为“祐国寺塔”,

现存最高的铁塔是山东济宁市铁塔

11.

装饰性建筑

人们常见的华表、牌坊、碑阙、照壁都是装饰性建筑。

1.华表

华表一般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

“诽谤”二字,本义为“言其过失”,后来才转化为“无中生有,捏造罪名”之意。

华表在宋代已经变成一种装饰性建筑了。

2.牌坊

牌坊的产生跟华表有一定关系,因为一对华表中间加一根横木连接,就可以构成一座大门。随着里坊制度被取酒场门单独立于街口,演变为牌坊,成为装饰性的建筑,设于桥头、庙前、墓前、街口,同时也保留了它的旌表功能,古代多为妇女、烈妇、孝子、忠臣、状元立牌坊。

3.碑

碑起源于先秦时代;

“宫碑”:立在宫中测定日影,以确定时间;

“庙碑”:立在庙院中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等待屠宰;

“丰碑”:立在墓穴旁边,作为棺椁下葬时牵引用的石柱。

陕西省西安碑校、山东曲阜孔庙碑林是古碑荟萃之地。

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高达三丈,碑文13000多字。

碑碣的区别

碑:长方形,隋唐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立碑,并用螭首龟趺作为碑的装饰。

碣:上圆下方两种,其他人等立碣,禁用螭首龟趺。

龟趺,古时称为“霸下”,传为龙的九子之一,力大无穷,性喜负重,所以领了这份差事。

4.阙

指古代宫室门前的高大建筑,古时又称“观”,也称“象魏”,“魏”同“巍”,是高大的意思。其作用有二:一是张贴布告和法令,二是表示宫室主人的尊卑等级

东汉时,曾在嵩山的太室庙、少室庙、启母庙前分别建阙,合称“中岳三阙”。

我国保存古阙最多的地方是四川省,都是墓阙,著名的有高颐阙、冯焕阙、樊敏阙等,均为汉代遗物。

5.照壁:又叫“影壁”,多建于府门、宅门、庙门及园林大门内外,设在门外的叫“照壁”,设在门内的叫“影壁”,古时统称“屏”。

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大同市的九龙壁,原是明代代王府门前的照壁,以琉璃建成,仿木结构庑殿顶。

12.

衙署与会馆

1.衙署

也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其功能是政治性的,是从古代“牙门”演变来的一个名称。

古代将军领兵在外,树大旗以表示营门。由于旗上装饰象牙,这种军旗便称为“牙旗”,因而营门被称为“牙门”。后来文官的办公处也习称“牙门”。因“牙、衙”二字同音,后世通称“衙门”。从有关文献看,至少在宋代已经把官署称作衙门了。

基本格局是三进院落,前衙后宅;

现保存完好的衙署有河南省内乡县衙、叶县县衙、山西平遥县县衙、霍州市州衙、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

2.会馆

即聚会之馆,大约在15世纪的明代中叶才出现,到清代特别盛行,在旧北京的三门外会馆云集,热闹非凡。

从会馆的实际用途来看,会馆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绅士们兴建的“同乡会馆”,它同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四川会馆、广东会馆;一种是商贾们兴建的“同业会馆”,它与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

2.著名会馆及相关人物

(1)康有为--南海会馆

(2)谭嗣同--浏阳会馆

(3) 鲁迅--绍兴会馆

13.

北京四合院和各地民居

住宅是所有建筑物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建筑类型,因而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类型。由于我国地域辽间,民族众多,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如江南的官商府第、楼房民宅,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

1.徽派民宅

分布于安徽省南部的歙县、绩溪、屯溪、黟县等地。这些徽派民宅的基本格局以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二层小楼为正房,侧或两侧配以厢房,用高大围墙包绕,形成一个狭小的庭院和天井

目前在黟县西递村仍保存古宅300多座,其中较完整的仍有120余座,层楼迭院,高低错落,雕梁画栋,各具风采,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

2.苏杭官商大宅

苏杭一带,旧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是官僚、富商麋集之地。他们的住宅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建筑水平,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基本格局采用纵深几进的院落式。

3.北方四合院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的布局不但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住宅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住宅对尺度 与空间的安排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的建筑特点是对外隔绝,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小天地:对内严格区别学卑,构成小与大、内与外的几进庭院:在布局上讲究中正对称、正南正北。

3。晋商住宅

“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日升昌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均可称“北方民居建筑中的明珠

4. 北京现存的王府都是清代王府。明代北京王府只剩下一个名字“王府井”。清代的王府建筑,都采取四合院的形式,其房屋布局有一定规制。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府第,嘉靖时成为庆王府。

14.

水利工程

我国在西周时期已经设有专门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和机构,战国时代已有较大的水利工程。

1.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彪炳史册,分别是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2.另一项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荥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其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并使运河两侧的农田得到灌溉之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