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南京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声调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3-7-18 14: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南京大学

1141360335

354汉语基础——声调

01.什么是声调

声调是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又叫字调。(通知-同志-统治  咸鱼-鲜鱼)

02.调值与调类

【调值】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即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调值的特点:

1、调值只表示相对音高。相对音高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格式和幅度。音高有绝对和相对之别。虽然在实际语流中,儿童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绝对音高比成年人的要高,女子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绝对音高比男子的要高,但在发某一相同音节时,通过比较,他们的升降模式和幅度是相同的,也即相对音高相同。所以,调值只表示相对音高,不表示绝对音高。相对音高却是统一的,可以用确定的数值表示,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标记法”。

2、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五度标调法:赵元任创制的描写调值的方法。它将声调的相对音高分成五度,分别是低、半低、中、半高、高,依次用数字1、2、3、4、5来表示,通常是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在竖线的左侧从左到右画一条线,这条线的高低升降反映了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在标写国际音标时,既可以画图,也可以直接写调值55、35、214、51。

【调类】声调的种类,即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别。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以归纳为几种调类。

【调型】调型即声调的类型,指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模式。高平调型55,中升调型35,曲折调型214,全降调型51。

【调号】即标写声调的符号,如普通话用的是āáǎà,这是调型标记法。此外还有调值数码法、五度竖标法、调类点角法。

03.普通话的调类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有四个基本调值,归纳为四个调类(不包括轻音和变调):

(1)阴平----第一声。发音时调值由5度到5度,表示声音比较高,而且基本没有升降的变化,调值55。又叫高平调。

(2)阳平-----第二声。由中音升到最高音,调值由3度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35。高升调例字:拔、房、敌、情、职、昨。

(3)上声-----第三声。由低音先降到最低音后升到高音,即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调值214。降升调。例字:把、仿、底、请、止、左。

(4)去声-----第四声。发音时调值由5度到1度,是全降的调子,调值51。全降调。例字:罢、放、第、庆、志、做。

04.古今调类和四声平仄

(一)古今调类

普通话四声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我国齐梁时代就有人(沈约、周颙yōng)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古汉语的四声按声母的清浊分为阴调和阳调两类,清声归入阴调,浊声归入阳调。所以平上去入分为八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八类声调在有的方言声调中还完整地保持着(如绍兴话)。

古今调类演变的基本情况是:

古平声(清、次浊、全浊):1、2、2

古上声:3、3、4

古去声:4、4、4

古入声:1/2/3/4、4、2

入声字:

入声一般有塞音韵尾,短促。普通话中入声消失,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归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了。即“入派四声”。

简答: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演变关系是怎样的?

普通话的四声是阴阳上去。每一个调类都包括一批汉字。普通话的四个调类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字按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入了去声,其余的上声仍然是上声。去声没有变,再加上全浊上声字等,普通话的去声字是字数最多的。古代清声声母入声字分别读成阴、阳、上、去声,次浊声母入声字读成去声,全浊声母入声字读成阳平。

(二)四声平仄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平,就是古代四声“平上去入”中的平声,调值不升不降。仄就是其中上去入的总称,是不平的意思。

古代诗词除开头两句外,一般是上句句末用仄声,下句句末用平声。中间注意平仄相间。上下句相对的地方也尽量平仄相对。

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