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冲刺关键期,还在用错的背书方法?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1-11-26 09: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现在这个时间,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迎来了大量的背诵任务,随之而来的“背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只背了一个小时就背不下去了”等问题也成很多人的困扰,其实这只是因为没有用对正确的方法而已。

冲刺期背书总体原则时间来不及:抓好重点,尽量多学。
时间较充足:抓稳重点,全面学习。


1、带着目标背诵
如果说考研是一场因人而异的考试,那么背书就是因人而异中的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目标、规划、复习时长、知识吸收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在背书这件事上每个人的节奏、使用方法也都不一样,因此在开始背诵之前一定要带着一定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节奏的规划。
很多同学在背书的时候都是拿着书就开始背,不把第一个知识点背到一字不差绝对不开始背第二个,于是背着背着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觉得自己根本完不成任务,渐渐心态崩溃。这就是由于背诵之前无目标无规划。
因此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必须先明确自己要背几轮、每轮要背多长时间、不同的阶段要达到怎样的背诵效果。

第一阶段背诵,要以梳理整本书的知识框架为目标,不要求每个知识点完全熟悉或者一字不差,但要在背诵之后了解整本书讲了什么、分成哪几部分、每个部分大致讲了什么、占怎样的比重。

第二阶段背诵的时候,就要整理出的大的框架,继续细化到小的框架甚至单个知识点。不要机械性地死记硬背,理解后抓好关键词才更高效。重点梳理书本中的对单个概念的阐述,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记忆一些统领段落,以及对解释概念起到关键作用的句子。

第三阶段,不仅要背诵前两个阶段背过知识点,还要思考如何让输出的语言更加优美、含金量更高,积累自己的答题语言。


2、背书一定要复习,才能记忆清晰(根据遗忘周期)
很多同学在背书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书背过一遍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原因就是只背诵不复习。
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记忆是有遗忘周期的,在我们背完新东西之后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是我们记忆消退最快的时间节点,因此在这些容易遗忘的时间进行回忆巩固,能在最大程度上加深记忆。

当然这种方法只是作为参考,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使用,而且具体执行起来过于繁琐。但这个方法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背书一定要复习!
当天背过的内容,尤其是长篇大段的内容,可以睡前冥想一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把昨天背过的内容再复习一次,这样背诵的记忆效果比走马观花地看要强得多,也比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节省时间。

同时把背诵过的知识点应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绝佳的复习方式。拿出往年的真题,先解析题目,列出每道题的答题框架。然后以口述的方式尝试作答,这样比较节约时间,遇到不会的题目和想不起来的原理,就翻书查看,再补充记忆。


3、答题,要建立明确的知识体系
很多同学都在说知识点也背了,但遇到题目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答,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知道在哪。这就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过于“散”,知识没有实现体系化,这样不光加大了背诵的难度,而且答题的时候也不容易想到思路,同时导致答题不够全面。

在背诵过程中不要忘了,我们不光要口头背,还要动笔整理,甚至可以在背诵之前先把各个章节的框架整理出来,保证自己知道每一章在讲什么,每一章里有哪些要背的内容,然后再去背。同时善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在脑海里构建出整个学科框架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展答题思路。

总之,“画框架”这个方法可以贯穿整个背书过程,大到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小到每个知识点里面都有哪些需要重点记忆的要点,都需要我们建立框架思维,通过画框架进行记忆。有一个框架,知道每一章在讲什么,然后沿着每一章讲的内容进去背具体的知识点,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背书就会清楚有条理得多。

冲刺期,大家不能贪多,要有选择性的取舍。更不能偷懒,要尽可能多学得全面。希望大家对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有所把握。快去用试试吧~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