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精美器物+风俗习惯
01.精美器物
一、玉器
【简答】玉器的内涵和作用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民族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玉的文化内涵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③符合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物质载体;
④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
⑤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得玉成为人格象征,这种美玉载德的思想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结合,为社会结束,成为风气。
1.著名玉材
和田玉、岫岩玉、蓝田玉、南阳玉
①新疆和田玉
又被称为“真玉”, 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北侧
《大禹治水图》是中国玉器史上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贵,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由和田玉雕刻而成。
②辽宁岫岩玉
又称“ 岫玉”,以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
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 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
③陕西蓝田玉
又称“菜玉”
唐代李贺“老夫采玉歌”,写的就是开采蓝田玉
传说李隆基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就是蓝田玉
④河南南阳玉
又称为“独玉”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就是南阳玉
二、青铜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用于国家大礼的重器。《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于戎”, 其中“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指国家的军事行动。
1.青铜器发展时期
①形成期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相当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铜刀
②兴盛期
大体上处于夏商两代至战国早期,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奴隶制时代,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这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
代表:二里头夏代都城遗址
商周时期
是中国青铜器极度兴盛的时代
鼎在商周时期成了象征统治权威的国家重器
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1939 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司母戊鼎”
迄今铭文最多的鼎: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③衰落期
始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早期,原因是冶铁业兴起,生产出硬度更强、初性更大、也更锋利的铁器。自此中国历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青铜铸造总体上开始衰落。
2.其他重要文物
①“青铜之冠”:秦始皇陵铜车马两乘
②四川青铜神树
③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1938 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四羊方尊
④迄今发现个数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全套编钟:曾侯乙编钟
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商代早期,发现于内蒙古伊金霍洛镇,名为“鄂尔多斯直柄匕首青铜短剑”
三、瓷器
1.“瓷国”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
2.中国瓷器的发展
①中国瓷器的前身
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最早的原始青瓷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已经出现
②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成熟为真正的瓷器,而且最早是在中国的南方开始的
③三国到魏晋南北朝
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瓷器烧制发展迅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生产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到北齐时出现了白瓷。白瓷的发明,开创了瓷器生产的崭新局面,并形成我国制瓷业的南北两大瓷系
④隋唐
隋唐两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代烧造的白瓷,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唐三彩”, 显示盛唐文化的韵律。
⑤宋代
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⑥元代
元朝政府专门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⑦明清
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确立了“ 中国瓷都”地位
3.瓷器外销
①中国瓷器外销始于隋唐
②宋代设“市舶司”
③元代“浮梁瓷局”
④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初年,瓷器外销进入黄金期,出口瓷器主要是青花瓷,也有白瓷和彩瓷
4.当前中国的名瓷产地
①湖南省醴陵市以生产红瓷闻名天下, “中国红”是其一大品牌
②福建德化市的白釉瓷最为著名,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 的美称
③河北唐山的骨质瓷
④山东淄博的“美术琉璃”和“美术陶瓷”两类,瓷器以“雨点瓷”最为著名
⑤广东省佛山市被誉为“南国陶都”
四、文房四宝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我们今天所说“笔、墨、纸、砚”,分别专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笔
①传说发明者是秦国蒙恬
②考古证明春秋时期己有毛笔
③湖笔:中国毛笔之冠
④“吴兴三绝”:钱选(钱舜举)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
2.墨
①墨的三大流派
歙县墨、休宁墨、婺源墨
②徽州“四大墨谱”
《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潘氏墨谱》
3.纸
宣纸制作技艺一一2009.9 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砚
中国十大名砚:
①端砚: 又称“端溪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②歙砚: 又称“龙尾砚”或“罗纹砚”
③洮砚: 又称“洮河绿石砚”
澄泥砚: 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不用石材而用胶泥制作的砚台
02.风俗习惯
引言
1.《风俗通义》,在东汉末年,应劭就写成《风俗通义》一书,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2.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积久性;多元性;相融性
一、茶酒与烹饪
1.茶
①茶的发源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 (元亮一陶渊明;韦家食谱一韦巨源;步兵厨一阮籍)
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
②《茶经》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字鸿渐,被尊为“茶圣”、“茶仙”
宋代书法家蔡襄著有《茶录》一书 . 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
③由茶形成的两种风气
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
④“茶礼”
作为结婚时的媒介,男方送聘礼叫“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受茶”
⑤“历代公认名泉”
天下第一泉:江西庐山谷帘泉、江苏镇江中泠泉、北京玉泉、山东济南趵突泉
2.酒
①酒的历史:酒的历史比茶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
②造酒始祖:传说中的造酒始祖是仪狄和杜康,杜康被称为“酒圣”
③爱酒名人
魏晋时的刘伶曾写《酒德颂》,以饮酒为德
传说《尚书 • 酒诘》是周成王的禁酒令
李白一一“斗酒诗百篇”
3.烹调
①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
保存在《吕氏春秋 • 本味》中
②《随园食单》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 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③中国的“八大菜系”
鲁、川、粤、闽、苏、浙、徽、湘
④“四大菜系”
鲁、川、淮、粤
⑤“贵茶”与“富菜”
宫廷菜风格高贵, 是一种“贵菜”
淮扬菜是一种“富菜”
今天北京地区的山东菜,实际上是北京地区的宫廷菜,北京烤鸭就源于山东
粤菜诞生于南海大门
二、衣冠服饰
1.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①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 具有强大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
②中国古代服饰不是自由和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制度的象征
2.中国服饰制度的演变
①周代
周代服饰有了尊卑之分,具体来说,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等
冕服:最尊贵的礼服
弁服:天子视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用的服饰
元端:天子退朝以后穿的衣服
②汉代
汉欢服饰上承先秦时代,人们喜欢把深衣当做礼服。
汉代盛行冠制, 尊者及冠,卑者带帻,帻就是头巾
③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变化有两个流向,一是胡服穿戴更为广泛,南朝的汉族穿北方民族的“裤褶服”;二是北朝的帝王公卿醉心于穿戴汉族统治者的冠冕朝服,北魏孝文帝为代表
④隋唐
一方面以幞头代冠:
一方面“品色衣”成为定制。
“品色衣”制度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唐代规定皇帝着黄袍衫:亲王 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衫:五品以上着绯(大红)袍:五品以下着绿袍、青袍:士兵着皂(黑色)袍:未进入仕途的 士子和庶人着白袍衫。除服色之别以外,官员还以腰间所佩带銬区别等级。
⑤宋代
宋代的官服的变化在幞头和鱼袋,如“金紫银绯”
⑥明代
明代官员的等级可以从补子看出来,规定公侯、驸马、 伯绣麒麟或白泽
文官用鸟,武官用兽。
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
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
三、婚俗与葬俗
1.婚俗
①“婚姻”二字的含义
“婚”同“昏”,是昏时迎娶的意思;“姻”同“因”,是因男而嫁的意思
②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
原始群婚——血缘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转房婚、阿注婚、抢夺婚
③“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葬俗
①汉族主要流行土葬,另外也有火葬
②我国古代还有石棺葬、悬棺葬
③另外,还有藏族和蒙古族等地区流行的天葬
四、民族祥瑞动物
1.龙
①起源说法
源于自然现象
源于鳄
源于蛇图腾
②文化内涵
是信仰、追求权力的象征
③龙与皇帝
龙与皇帝合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
2.凤
①起源说法
是两种自然神的组合,凤即风,是风神崇拜;凰即皇,是日神崇拜
凤是指雄性, 凰是指雌性, 如“ 凤求凰”
②文化内涵
凤凰被看作仁义道德和天下安宁的象征。
3.麒麟
①文化内涵
比如杰出人物
《春秋》被称为“麟史”、“麟经”
后世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子为“麒麟儿”
4.龟
①文化内涵
是实有的动物,后世把龟作为长寿的象征和预知吉凶的神物。
汉代以“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授龟绶”就是授予官印和绶带的意思。
5.虎
是实有的动物,不属于“四灵”,但按古代“五灵”的说法,则在其内。
是威猛勇武的象征,用在刑法上表示威严,在民间则是劳动人民的保护神。
五、名贵花木
1.突出代表
松、竹、梅、柳、牡丹
①松
常与柏并称
②竹
古人认为它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其形象秀逸而有神韵,其品格虚心而能自持,故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俗。同时因为它生而有节,又被古人视为气节的象征。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串的“君”指的即是竹子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的表兄弟文同, “胸有成竹”就是他的画竹理论之一
我国书籍最初的形式就是竹简,“册”的本义就是竹书
③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开五福: 五福指寿、福、康宁、好德、善终
岁寒三友:松竹梅
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
④柳
古代在送行的时候“折柳”表达留别,依依不舍
古代清明节还有折柳的风俗,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与其母抱树而亡
⑤牡丹
素有“国色天香”的美嘗,又被称为“花中之王” ,以其华贵雍容而深得人们喜爱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呑亭前观赏的就是牡丹, 而李白所做的《清平调》三首描写的就是牡丹和杨贵妃
“国色天香”的美称也是唐文宗和大臣们在一次牡丹观赏会上,从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里总结出来的,诗云:“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白居易的《买花》则把长安富人热爱牡丹的盛况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了出来。
河南洛阳和山东曹州(今菏泽)为两大牡丹观赏地
六、民族节日
1.中西节日对比
①西方:西方节日重“神”,它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②中方:中国节日重“人”,它所体现的是“ 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2.中国节日特点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与祖先崇拜紧密相连;与原始禁忌有关
3.中国传统名节
①春节
别称:年节、元日、元旦、三元 (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等
来历: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的一种总结。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主要活动
讲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喝椒柏酒、跳灶神之类
②灯节
别称:上元节、元宵节
来历: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跟天地崇拜,中国的仙道思想与印度的佛教礼仪相结合而成灯节
主要活动
放花灯、燃烟火、吃汤圆、猜灯谜�
③三月三
来历 :“上巳节”演变而来
时间:农历三月三
主要活动:“修禊”,也叫“禊祭”,“修禊”是为了避凶就吉
④清明节
来历:清明节原是个农耕节, 后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 .唯一与节气合一的节日
时间:一般在冬至后第 105 天,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主要活动:扫墓、郊外踏青、荡秋千
唐玄宗将“荡秋千”称之为“半仙之戏”
⑤端午节
别称:端阳节
来历:有的说源自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源于夏至
时间:毎年农历五月初五
主要活动:龙舟竞渡、吃粽子、打扫屋子、洒雄黄水、插艾叶
⑥乞巧节
别称:七夕、女儿节
来历: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主要活动
一般的仪式是在庭院中摆上香案,供上瓜果,妇女们拿着五彩线在月下比赛穿针,穿得快者为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芊芊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⑦中秋节
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合称为三大传统节日
来历
源于战国末期嫦娥奔月的神话,人们于八月十五祭月以盼嫦娥归来
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我国远在周代就有秋日拜月的活动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主要活动:赏月、吃月饼、兔儿爷
据说元末汉族人民为了反抗蒙古族统治,曾用月饼相约起义时间
⑧重阳节
别称: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来历:究其来源,也有避凶驱恶的意图在内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主要活动:登高、喝菊花酒等
⑨腊八节
别称:成道节
来历:源于释迦牟尼成道传说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主要活动:煮腊八粥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先秦时代已经有十二生肖,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称。
2.数字迷信
①数字“三”
源于对自然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的崇拜,认为在自然万物中以天、地、人为基本,因此合天、地、人 为“三才”或曰“三灵”
“三公”:司马、司徒、司空 ( 或太师、太傅、太保)
“三少”:少师、少傅、少保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三试”:乡试、会试、殿试
“三牲”:牛、猪、羊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人生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俯术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②数字“四”和“五”
源于对大地的崇拜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帝”:太昊、黄帝、炎帝、少昊、颛顼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色”:青、黄、白、赤、黑
“五味”:酸、甘、苦、辛、咸
“五德”:明、从、睿、聪、恭
“五常”:仁、 义、礼、智、信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脏”:心、肝、脾、肺、肾
③数字“九”
源于对天的崇拜,还可能与龙图腾有关。古人以天为阳,以九为阳数之最,故以“九”代表天
3.方向与颜色迷信
①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
②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
③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
④“朱衣点头”,意思是科举考试时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认可
4.避讳之俗
①起源
起源于西周,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
“国讳”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
“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②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另外,封建社会还有“讳嫌名”的做法。所谓“嫌名”,就是与所避之字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遇到这类宇也要避讳,即为“讳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