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干货分享] 河南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汉语国际基础》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知识点串讲

[复制链接]
考研经验 发表于 2023-6-28 15: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河南大学

1054212967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知识点串讲

01.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自己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

02.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内容

体距学这个术语是由霍尔提出的,它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的含义。交谈时相距多远为适宜,表明了交际者对体距的态度和双方关系的疏密程度,大体上来看,影响体距交际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性别、年龄、关系和文化,其中文化因素和关系因素尤其重要。不同 的体距态度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非语言交际的第二个方面是体势学,它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威斯泰尔首次提出的,通称身势语或身势语意学。体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目光语、触觉行为、 气味行为,姿态、方位、姿势、手势、面目表情等。

非语言交际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是指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的副语言现象。这些副语言在人们交际时起辅助作用,以其多变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交际者说话时声音大、速度快,则可能是情绪激昂或怒发冲冠,反之,他们的情绪可能是平静、安定的。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关系:

人类交往不可能没有语言交际,但在语言交际的同时也伴随着非语言交际,两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前者产生声觉效果,后者则多产生视觉、感觉和听觉效果。

语言交际主要传送思想内容,而非语言交际则表明交际的方式,体现交际双方关系的实质,如双方的态度、情感、个性、文化特征、社会地位等。

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化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交际则能丰富且又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就效率而言,前者也无法与后者相媲美。

03.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 非语言交际的非结构性
  • 非语言交际的非语言性
  • 非语言交际的连续性
  • 非语言交际的固有性
  • 非语言交际的信息处理特性


04.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1、非语言交际的一般功能

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是由其自身的功能所确定的。马兰德罗和巴克谈到非语言交际具有6个独到的功能:补足(complementing )、抵触(contradicting )、重复 (repeating)、调整(regulating)、替代(substituting)和强调(accenting)。

2、非语言交际的社会功能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显露出无意识的行为。

中国学者贾玉新提出非语言交际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①社会关系标记;

②会话组织结构标记;

③交际的语意和内容标记;

④交际者的感情标记。

05.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观察、评价和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是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点。

(2)多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习惯性行为,观察他们什么时候以及怎样使用非语言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养成有意识地观察非语言行为的规则,提高对这些规则的敏感性。

(3)即使做了极细致的观察,在分析、解释他人的非语言行为时,仍然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千万不能盲目断言,因为判断和观察也许会有偏差,故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当作试探性、可行性的假设,而不是肯定不变的事实。

(4)在自己所做的关于非语言行为规则观察和推理中寻找特殊事例和例外,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概括性结论的局限性,从而加强对某种非语言行为的认识,为非语言交际顺利进行扫清路障。

(5)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对不同的身势行为、体距行为等非语言行为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此时,交际者应调节对非语言行为差异的各种不适,高度警惕自己的行为举止以主动适应交际中的行为差异,并在异常情况出现时,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公众号

公司服务热线:

18520569495

公司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运营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明志街1号广州大学城信息枢纽楼812

邮编:510000 Email:1242041897@qq.com

Copyright   ©2015-2016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技术支持:考研院    ( 粤ICP备191574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