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曰汉硕刘老师 于 2021-9-1 11:15 编辑
第三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多方面突破了小说传统的思想与写法,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巨著。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先原为汉人,后被满族贵族掳走成为家奴,入了满洲正白旗包衣。以后地位不断升迁,终于成为康熙亲信,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这一要职,其间又兼两淮巡盐御史,共约六十年。成为显赫几代的大家族。雍正皇帝继位后,由于政治斗争,曹家地位一落千丈,到曹雪芹时,生活穷苦,境遇潦倒,已经过的是“举家食粥”也难以为继的生活了。他以坚韧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乾隆二十七年,终因贫困交加而离开人世,遗留下来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一为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抄本系统均为八十回,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排印本系统为一百二十回,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至于后40回,有功有过,应当说是功大于过。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节《红楼梦》研究概况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各阶层的广泛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嘉道年间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叫做“红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红学派别,主要有:
1、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2、索隐派。所谓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去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
3、新红学派。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新红学派的代表之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1923)。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他们的主要贡献有:
一是肯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对曹的家世生平做了不少有益的考证。二是对《红楼梦》的版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考证。三是关于《红楼梦》思想艺术的评论。能把《红楼梦》还原为文学作品,使《红楼梦》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4、五十年代后,由于学术环境、研究条件的改善大批历史和档案材料以及重要版本陆续被发掘并公之于世,使《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复杂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却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贾府由盛而衰的描写,展现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以及许多人的悲剧命运、广大的社会生活面、深入的人生体验、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等。其思想之复杂、内容之广泛、主题之模糊,中国古代小说中无出其右,正因为如此,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解释空间,而这也正是《红楼梦》的巨大魅力之一。
小说在内容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复杂,二是书中强烈的悲剧气氛。《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是罕有其匹的。从皇帝、后妃到贩夫走卒、婢女优伶都有所反映,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反映了阶级压迫、贵族生活的豪富、下层人民的困苦,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封建礼教、不同人的命运等。用形象化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展示了社会全貌,这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小说。这也是《红楼梦》的巨大成就之一。另外,《红楼梦》中的悲剧气氛是非常强烈的。小说中,整个社会不断走向衰落,贾府及其他三大家族也不断衰落,贾府中的人,特别是那些纯洁、美丽,惹人怜爱的女性也一个个无可挽回地酿成悲剧,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有。这一切都像宿命一样,令人遗憾,但又无可奈何。当那些美的代表或象征走向毁灭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之深深叹息。这种悲剧气氛正是《红楼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从《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一代王朝走向衰败的社会面貌,与过去小说、戏曲中那种廉价的大团圆结局与之相比,《红楼梦》的这种结局无疑要深刻动人得多。
另外,作品还有对理想与光明的颂扬。而这一倾向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理想人物来体现的。贾宝玉,是有理想,有追求,热爱人生,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的叛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道德观、价值观上反映出来。他离经叛道,反对“仕途经济”。其次,在妇女观上,反对“男尊女卑”观念。再次,在爱情观上,追求真挚爱情与自主婚姻,反对封建礼教。
林黛玉,也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由于寄人篱下的处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自尊与自强。二是纯洁、脱俗而富有诗人气质,“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的人格追求。三是从不看重功名富贵,并把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宝玉引为知己。四是反对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为条件的封建婚姻,对有共同思想和情趣的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的结构宏大而精致。从纵的方面来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从横的方面来说,《红楼梦》中存在着三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一个是大观园之外的社会、一个是隐约虚幻的神话世界。小说通过爱情主线将三个世界串连在一起,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书中的每个事件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而且相互贯通,一个事件与一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交织成一张巨大密实的网,令《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如同生活本身那样错综复杂、丰富多彩。
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余人,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达数十人,而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探春、晴雯、袭人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了中国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作者善于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行为、语言,或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或通过对比、比较,或通过他人的评论等,这些手法运用得娴熟自然,浑然天成。《红楼梦》与前人塑造的人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而不是脸谱化的。以前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阵营清楚,而《红楼梦》中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一大批的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贾宝玉的性格最主要的特点是纯情、追求自由。他反对科举,不喜八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科举有深刻的认识,而是出于追求自由的本性。他不满意强加给他的婚姻,视林黛玉为意中人,也是因为他要尊重自己的爱情感觉。他的心灵是一片未曾污染的净土,因此,不谙世故,不存名利。他与大观园中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子是一种与肉欲无关的审美关系,他平等、善意地对待她们,是出于对美的尊重。如果说贾宝玉的特点可以用一个纯字来概括的话,林黛玉则更多地表现为真。尽管林黛玉多愁善感、说话尖刻,但是,她的心灵也是未曾污染的净土,她在本质上是最接近贾宝玉的,所以她与贾宝玉才是心心相印的恋人。薛宝钗与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同,她更多的表现为世故。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她具有宽容的性格,体现了较多的人伦道德等社会因素。她之所以未能与贾宝玉心心相印,正是缘于这种本质的差别。
第三,《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往往用于场面、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常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红楼梦》却将诗词歌赋与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融合一起,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
第四,《红楼梦》的语言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极具个性化,而且简洁文雅,语汇丰富,俗雅得体,准确生动,是一种具有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自从它问世以后,有关的续书层出不穷。对《红楼梦》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即使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以致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