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由于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所以即使像“参观”“安静”这样一些典型的动词、形容词都能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出现。请看:
(1)
a. 参观是必要的。 【作主语】b. 那展览馆我不想参观。【作宾语】(2)
a. 安静有助于养身。【作主语】b. 我就喜欢安静。 【作宾语】怎么看待例(1)和例(2)里“参观”和“安静”的词性?学术界有两种意见:
意见(A)认为,那些动词、形容词作了主语、宾语后就名词化或名物化了(统称为“名物化”)。
意见(B)认为那些动词、形容词作了主语、宾语后依然是动词、形容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朱德熙等的《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1961)一文,该文对“名物化”的说法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
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起了“名物化”问题的争论。
朱先生的看法建立在以下的汉语词类观:印欧语里此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而汉语此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由于朱德熙等(1961)文章和词类观的影响,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大多采用(B)观点,并认为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我过去也采用(B)观点。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A)、(B)两种观点都是允许的。这两种观点的本质差异是:按照(A)观点,意味着句法成分跟词类相对应───作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这一来,句法规则相对说来简单了,但大量的词就要兼类;按照(B)观点,意味着句法成分跟词类不一一对应───作主语的不限于名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也能作主语。这样一来,词的兼类现象将大大减少,但句法规则相对说来会变得复杂些。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处于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参观”“安静”这些词的词性呢?
对于汉语里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现在我们觉得不能简单地采用(A)观点,也不能简单地采用(B)观点。实际上还得细分为甲、乙两种情况:
情况甲: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化了。例如:
(3)
游泳对身体有好处。
谦虚是一种美德。这里的“游泳”实际上已经不是指游泳这一具体的动态的行为动作,而是指一种活动项目,指一种行为或一个事件的名称;这里的“谦虚”实际上也已经不是指某种性质,而是指人的一种美德。例(1)里的“游泳”“谦虚”分别属于零派生的名词化。
情况乙: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还是动词、形容词。例如:
(4)
a. 你说吧,干有什么好处?不干有什么害处?b. 谦虚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例(4)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实际是小句作主语。只是因为省略的缘故,在句子表面只剩下动词“干”“不干”和形容词“谦虚”了。换句话说例(2)作主语的“干”“不干”和“谦虚”前都有一个潜主语,即例(4)可以看作是下面例(5)的一种省略形式:
(5)
a. 你说吧,我们干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干有什么害处?b. 态度谦虚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实际上,有形态的印欧语也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动词通过派生名词化后作主语,或者像英语那样加-ing使之成为动名词,或者变成前加to的动词不定式后作主语。还有采取零派生法,如play(动/名,玩耍)、work(动/名,工作)。零派生的动名兼类词都是英语里固有的词,而有标记的是来自拉丁语的。陈保亚在《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999)中就斯瓦迪士(M. Swadesh)提出的人类最常用的100个核心词进行了英汉对比考察,发现“英语词类互用的情况比汉语高得多”。这种通过派生(包括零派生)名词化的动词作主语,类似汉语里的情况甲。
一种是小句作主语(动词或形容词为小句的谓语中心),小句作主语是要通过从属连词that,whether或疑问副词how,why,when或疑问代词what使整个小句名词化。这就类似汉语里的情况乙。
这样看来,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可以认为不是汉语的特点,而是个普遍现象;汉语的特点不表现在动词、形容词能作主语这一点上,而是表现在:第一,大量的零派生;第二,大量的省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