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河南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语法4 [打印本页]

作者: 考研经验    时间: 2023-10-6 15:04
标题: 河南大学汉硕考研之《354汉语基础》语法4
354汉语基础——语法4

01.句子的特殊成分

1、定义:句子的特殊成分,是指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而言。

2、特点:这三者的特点是: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 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管它叫句子的特殊成分。

02.全句的修饰语

主谓句有时带有全句的修饰语,这种修饰语在句首出现,也可以算作一种句首状语。例如: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家都赞成这个方案。关于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1)介词结构着常常用在句首,充当全句的修饰语。除了用“关于”、“对于(对)”以及“在……以后”、“在……方面”、“在……时” 组成的介词结构之外,全句的修饰语还经常用“在……上”、 “在……下”、“在……中”这几个介词结构。这几个介词结构原来 是用来表示方位、处所或时间的,如“在桌子上”、“在灯光下”、“在 春节中”。后来引申来表示条件、范围,如在他的领导下、在生产上...值得注意的是用“在……上”、“在……下”时,当中不能插入“主-谓(动宾)”这类结构形式。我们可以 说“在学习上”、“在大家的帮助下”,但不能说“在我们学习外语上”、“在大家帮助我们下”。

(2)表示时间的名词或词组,也常常充当全句的修饰语。例如:下午我们开小组会。三天之后,风力会加强。

(3)副词、形容词、表示处所的名词或词组,有时也充当全句的修饰语。例如:忽然人民发出了一阵笑声。慢慢地,他惊奇地发现...津浦路上,他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4)谓语当中修饰成分,特别是表示时间的,常常可以移到句首,作为全句的修饰语。这种修饰成分的性质的改变,往往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时间,或者为了衔接上文,或者为了使语言精练,等等。如:夏天,他坚持锻炼;冬天,他仍旧坚持锻炼。

当然,不是所有的谓语当中的修饰成分都能移到句首作为全句的修饰语。即使是表示时间的修饰语,能够移动的也多半限于 时间名词。副词和形容词大多不能移动,特别是单音节的。比如“我早上就知道了”可以说成“早上我就知道了”。“我早就知道了”不能说成“早我就知道了”,但可以说“很早我就知道了”。

反过来看,全句的修饰语也并不是都可以移到谓语当中作为修饰成分的。例如用“关于”、“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全句的修 饰语,就不大能移动。表示时间的词语,位置虽然比较灵活,但是像下边这类句子,就只宜保留全句的修饰语:在1986年9月22日,新疆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全食,上海什么也看不到。

(5)有些修饰语,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例如:幸而他来了,要不然我们要迷路的。他幸而来了,要不然他啊一个人要迷路的。

03.提示成分

1、定义:如果两个词或词组指的是同一事物,一个用在句子当中作为句子的一个部分,另一个用在句子头上或末尾,不属于主语或谓语的组成部分,句子头上或末尾的这个部分就叫提示成分。

2、分类:

①称代式提示成分

A、一般用在句首,句中用代词来指称它,提示成分之后,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常用逗号或破折号来表示。例如: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 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名字啊!

B、称代式提示成分偶尔也有倒装在句子后边的。例如:我们常常想念他,敬爱的胡老师。

②在句首的提示成分是一个总说部分,句中同它相应的是分说部分,分说的部分作为分句的主语,这就是总分式提示成分。这种提示成分后边一般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冒号表示,常用“的”字结构或“一个”之类来分说。例如:全村农民,有的在割麦,有的在插秧,有的在从事别的劳动。姚之兰和吴天宝,一个是电话员,一个是火车司机。

有些句子的分说部分只出现一项。例如:参加这项科研工作的人,年纪轻的占百分之七十。

还有些句子的提示成分是分说部分,出现在句末,句中同分说部分相应的是总说部分。例如:文科有五个系:中文、历史、哲学、经济、新闻。

04.独立成分

1、定义:句子中有一些词语,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 比较灵活,这就是独立成分。例如:身体怎么样,老朋友?看样子电话已经修通了。“老朋友”和“看样子”都是独立成分。独立成分在结构上不是非有不可,但在表意上它却不是可有 可无的。

2、作用:

①表示招呼、应答或感叹。常用名词、叹词等表示。例如:长林哥、玉翠嫂子,你们两位同意不?好,就这样决定!

②引起对方注意。一般用“你看、你瞧、你想、你听”等词语来表示。例如:

从形式上看,这些句子中的“你看、你们想、你听”很像分句, 其实不是。因为它们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末,有的还可以在句中,同时它们不与别的分句发生事理或逻辑上的联系。一般的分句就不是这样。

③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对情况推测的含有保留口气,常用“看来、看起来、想来、 看样子、说不定”等词语表示。表示对情况估计的,有的是往“大、 多”等方面估计,有的是往“小、少”等方面估计。常用“充其量、大不了、少说、往少里说、少说一点”等词语来表示。例如:

④表示特定的口气。特定的口气,这里主要指肯定、强调的口气。常用“毫无 问、没问题、不用说、不可否认、说真的、说实在的、老实说、不错、说得不客气点、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 等词语来表示。例如:

⑤表示某一消息或情况的来源。常用“听说、据说、相传、据报道”等词语来表示。例如:

⑥表示总括。常用“总之、总而言之、总的说来、一句话”等词语来表示,它们在句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⑦表示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常用“我想、我看、依我看、对我来说”等词语来表示。例如:

05.变式句

1、定义:共时语法的某一句型总有一定句法成分,各成分的排列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交际中出于修辞或语用上的需要,故意减省了句法成分或调换成分的位置,这些变化了的句型叫变式句,变化前的句子叫原句。

2、具体情况:

①主谓词组,总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主谓句有时有相反的语序。例如:写得多好啊,这篇文章!都读了吗,你们?

这两个句子的主语都在后边出现。例⑴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例(2)是为了强调谓语。在口头表达时,这类句子当中有个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来表示。

②修饰语一般用在中心语的前边,可是句中的修饰语有时出现在中心语的后边。例如:我们曾经抵制过那些坏作品,色情的和暴力描写的。

③在动宾词组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次序也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动宾谓语句中的宾语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边。常见情况是:

A、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常同副词“都”、“也”等配合。例如:我哪儿都不去。他什么都会。

B、宾语前面有“一”,后边有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或“没、没有”,构成“一……不(没有)”的格式。例如: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山上一户人家也没有。

C、有些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全句是列举的形式,分句中的宾语也能用在动词前边。例如:我上海也到过,天津也到过,几个大城市都到过。

有时,形式上没有并列的几项,在意念上说的不止一项,这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句式。例如:我上海也到过。

以上三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遍指的意味,同时宾语是被强调的。“哪儿都不去”是任何地方都不去的意思,“一个人都不认得”是任何人都不认得的意思。列举“上海”和“天津”,也含有遍指的意思。

宾语用在动词的前边,只改变了宾语的位置,没有改变动词和宾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至于“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之类,这里的“他”已经不是“学习”的宾语了。“向他学习”是偏正结构而不是动宾结构。

④在偏正复句中,偏句一般在前,正句一般在后;但也有相反的语序。

⑤两个单句加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单句,这是句子变化的另一种形式。例如:他洗衣服。+ 他洗得满头大汗。——他洗衣服洗得满头大汗。他听得见?+ 他听不见?——他听得见听不见?

3、应用:

①歧义的消除

A、产生原因:语音、词义、语义、句法等。

B、消除办法:上下文、更换词语、语句的变换。

②语义的辨认

有些句子属同一句型,但是隐含的语义关系并不一样。为了辨识其中的差异,也可以利用句子的变换。例如:

a.饭吃完了。  b.饭吃饱了。

a可以变换成“被”字句,如“饭被x x吃完了”,b不能这样变换。这是因为“完”与“饭”有语义上的联系,而“饱”与“饭”没有这种联系。又如:

a.他们来了客人。b.他们来了三位。

a可以变换成“他们的客人来了”,b不能这样变换。这是因为“客 人”在“他们”之外,而“三位”在“他们”之中。再如:

a.我找不着先生教。  b.我找不着东西吃。

a可以变换成“我找不着先生教我”,b不能这么变换。这是因为“我”是“教”的受事,是“吃”的施事,这当中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

06.复句

(1)定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2)类型: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同下)

07.联合复句

1、定义: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分句之间的联系,有的不 用关联词语,有的有专用的关联词语

2、关系:

①并列关系:每个分句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就是并列关系。

A并列关系常用以下一些关联词语来 表示:“也”、“又”、“还”、“另外”、“既……又(也)”、“一方面……一(另)方面”“不是...而是...”“并非...而是...”“是...不是...”等。

B并列分句有时不用关联词语。

②连贯关系:几个分句一个接一个地说出连续的动作或连续的事件,这就是连贯关系。

A连贯关系常常靠分句的排列次序来表示。

B有时候,也在后面的分句用“又”、“就”、“便”、“然后”、“接着”“刚/一...就...”之类 的关联词语。

③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复句,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A常用“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来表示。

B除“而且(并且)”之外,副词“也”、“还”、“更”等也可以同“不但”相呼应。

C在递进关系里,“不但….而且”用得最多,我们不妨把它作为典型的格式。“不但”启下,“而且”承上。承上比启下更为重要,只用承上的不用启下的没什么关系,光用启下的不用承上的有时就站不住。

D如果句子的意思是从否定方面说的,那么在“不但……”的部分说的是“不怎样”或“没有怎样”,更进一层就成了“反倒怎样”。这样的递进,常用“不但……反而(反倒)”或只在后面的分句用“反而”来表示。

E含有反问语气的递进关系:常用“尚且……何况”“别说...”“连、就是...也...”来表示。

F句子的意思进了一层,还可以再进一层,彼室最大的限度。这种递进关系常用“不但……而且……甚至”表示。

④选择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分别说出几样事情,表示要在这几样事情中选择一样,这就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选择未定”的,一类是“选择已定”的。

A所谓“选择未定”,是指说话者在几样事情中还没有选定。常用“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 还是”等关联词语来表示。

a用“不是……就是” 口气比较坚决,表示要在两样事情中选取一样,排除第三种可能性。关联词语要成对地用,不能只用一个。

b用“或者……或者”一类关联词语,可以表示在两样事情中选取一样,也可以表示在多样的事情中选取一样,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B所谓“选择已定”,是指说话者在几样事情中已经选择停当。常用“与其……不如”、“宁可……决不(也不)”来表示。

不难看出,用“与其……不如”的,选定的内容在后一分句;用“宁可……决不”的,选定的内容在前一分句。这两种句子,选取和舍弃的两项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用“宁可……也”的句子,句中出现的都是说话者所要选取的,舍弃的方面隐含在句子之外。

08.偏正复句

1、定义: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一般顺序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分句之间的联系也有专用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 以”、“虽然……但是”、“如果……就”、“即使……也”等

2、关系:

①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就既定的事实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可以称为“说明因果”;另一种是就一定的根据来推论出因果关系,可以称为“推论因果”。

A“说明因果”常用“因为……所以”、“因此”、“由于”、“因而”、“以致”等来表示。

B“推论因果”的复句。偏句在前,提出前提;正句在后,加以推论。常用“既然……就”、“可见”来表示。

②转折关系:由于语意上的差别,可以分为“重转”和“轻转”两种。

A重转句前后两个分句在意思上有明显的对立,要求使用成对的关联词语。偏句用“虽然”、“尽管”,正句用“但是”、“可是”、“然 而”、“却”等。

B轻转句前后两个分句意思虽然不一致,但并不对立,或者并不着重强调这种不一致,常在正句里用一个关联词“但是”、“但”、 “不过”、“只是”、“可是”、“然而”、“却”等来表示。

③条件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假设的条件;一种是特定的条件;还有一种是“无条件”,无条件也是一种条件。

A前一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要产生的结果,常用“如果”、“假如”、“如”、“倘若”、“若是”、“要 是”和“那么”、“那”、“就”、“便”等关联词语来表示。

B偏句提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正句说明在具备这个或这些条件后必然产生的结果,常用“只有……才”、“只要……就”、 “除非……才”来表示。“只有”和“除非”说明如果没有所说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所说的结果。“只有”是指定条件,“除非”是推断条件。

C还有一种条件关系与此相反,结果不以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同样的结果。这种条件可以说是“无条件”的条件,常用“不 管”、“无论”、“任凭”和“也”、“都”、“还”来表示。

④让步关系:有一种偏正复句,分句之间用“即使”、“就算”、“就是”、“纵 然”、“哪怕”和“也”、“还”等来表示。

“尽管”既可以表示转折关系,也可以表示让步关系。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