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古代... [打印本页]

作者: 考研经验    时间: 2023-8-24 16:15
标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古代...
本帖最后由 考研经验 于 2023-8-24 16:17 编辑




进群领取真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



623685695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古代教育

01.前言

(一)中国封建社会重视教育的表现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如旧时的学校,在建校威开学之初,都要举行“释菜”“释奠”之礼,以祭祀先师圣贤。

·“释菜”“释奠”都是为了祭祀先师先祖,而“释奠”是我国古代学校最重要的尊师礼仪,其核心理念为尊师重道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对读书的崇高性的强调。

(二)中国的传统教育

1.基本特点

(1)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2)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2.基本目的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3.基本方针

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三)其他知识点

1.最早把“教育”一字连用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第三种乐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面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记载教育目的的著作是《礼记·大学》

3.“教”是会意字,“育”是形声字。

4.《学记》是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提出“教学相长”。

5.荀子《劝学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6.韩愈所写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重教

02.古代的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向奴隶主贵族子弟单独传授礼乐和御射,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且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教育。

2.正式的学校:据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有文物作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殷商学校的名称有庠、序、学、瞽宗等。

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3.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

·周天子的学校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

当时的教育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则为六艺:礼(规章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

4.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说的“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5.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6.战国时齐宣王曾在都城设立稷下学宫,并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就曾担任这个职位,他所作的《劝学篇》,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7. 汉代:汉代的学校也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而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

·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

·汉代的地方官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汉武帝时只有郡国学,即郡与国的地方官学。

·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

8.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弟子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9. 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设博士、助教等训教国子。南朝的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系科。

10.隋唐时统一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11.唐代仅中央设立的学校就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六学属于直系,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性质。

二馆属于旁系,都是大学性质,即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归门下省管辖,崇文馆直归太子东宫管辖,二馆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仅限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旁系学校除二馆以外,还有太医署管辖的医学、秘书省管理的小学(二馆的预备学校)。直系除六学外,还有祠部管理的崇玄学(学习老子、庄子等)。

补充:唐代明文规定,学生要向老师行束脩之礼,所谓束脩,就是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送礼时还要举行一定的缴纳仪式,目的是密切师生关系。唐代六学中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就读,如新罗、百济、高丽、日本等国,其中以日本学生最多,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03.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1.发展过程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2.职位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习惯上称作国子祭酒,一般都由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儒家学者担任。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

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全监事务,类似今天的常务副校长。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办公;典簿,坐典簿厅办公;典籍,坐典籍厅办公,类似今天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任此职;博士和助教,分坐博士厅和六堂工作,负责讲解经义,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师和讲师。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3.监生与夷生

①明清时代的监生没有唐代那样的出身限制,但因入学资格不同而分为四类:

举监,在京会试落地,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

贡监,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拔入监就读的;

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

例监,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

②此外,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监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以及《资治通鉴》等;八股文是必修课程。

4.制度

明代的国子监实行“会食”和“历事”制度。

·会食就是会餐,即掌馔(今伙食科长)预备桌椅器皿于馔堂,祭酒南向,司业北向,监丞、博士诸官东西向坐,监生则分东西两班坐其后,膳夫(今炊事员)一人管监生25人,进餐前先鸣铎(大铃)传唱:“食不语,坐必安。”这种 会食制度目的是培养监生们极严格的言行举止。

·历事则类似今天的实习,即将监生们分往衙门各司学习政事,熟悉政务,为以后任官做必要的准备。

04.书院

1.起源

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但只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机构,还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见于史书记载的书院是唐开元六年的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设立的集贤殿书院,均设于宫中,用于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大约到唐代中晚期,一些私人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2.发展

(1)宋初四大书院有:湖南衡阳市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市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或者说有河南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太室书院)而无石鼓书院。

(2)史书记载的宋初大书院有六个,分别是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江苏句容市)

(3)南宋四大书院指张栻主持的岳麓书院、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主持的丽泽书院、陆九渊主持的象山书院。

(4)元朝政府对书院的政策,一是提倡利用,二是加强控制,尽力使书院教育官学化。元朝建立以后,首先由中央征服在燕京设立了太极书院,这是一所官办的书院,与南宋书院的性质已截然不同。及至统一江南以后,许多南宋名儒不愿在元朝政府做官,退居山林讲学。元朝政府也不强其所难,反而给予鼓励和支持,因此,元代书院也比较兴盛,但元朝政府把书院的领导权控制在手里,书院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或经政府批准。

(5)明代初年,转而注重官学,提倡科举,书院又一次衰落。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以王守仁、湛若水等为代表的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成为书院教育的第三个高潮。这一阶段书院教育的特点,就是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政治活动威胁到封建专制统治,于是书院屡遭禁限。著名的“东林学案”即发生在无锡的“东林书院”,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听讲,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而被视为“东林党人”遭到残酷的镇压。苏州的“五人墓”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记述了苏州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激烈斗争的历史事实。

(6)清朝建立之初,怀疑书院为群聚党徒之所,曾极力加以抑制。直到雍正十一年才准许在各省省会设立一所书院,领导人由政府任命,经费由国家拨给,教育为科举做准备,这已完全成为官办书院了。

(7)此外著名的书院还有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即鹅湖之会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的白鹭洲书院,文天祥曾就学于此;福建省尤溪县的南溪书院等。

3.书院的教学方式。

基本教材仍是《四书》、《五经》,辅助教材和参考读物则是理学家们的著作和语录,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伊川语录》、朱熹的《朱子语录》、王守仁的《传习录》、湛若水的《心性图说》等。

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学。各个书院都很重视学生自学。朱熹为此提出了六条读书原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讲学习方法);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讲领会方法)。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所谓“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斗争。“讲会”中最著名的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书院的组织。

书院的组织结构,开初比较简单,官学化以后,日渐复杂。以清代大书院为例,设有山长(也称洞主、洞正、主洞、院长、教授等)、副山长、堂长、管干、典谒、经长、学长、引赞、伙夫、门斗等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

山长是书院的最高负责人,管理全院事务,聘请海内名儒担任。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历代书院大都依此行事,也有增订和补充。清朝康熙年间,贺来汤入主白鹿洞,拟定七条学规,分别是:专心立品、潜心读书、澄心烛理、虚心求益、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求学,其中有一些直到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05.古代的家庭教育

1.发展

古代的家庭教育最著名的例子是孟母三迁。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最早应当始于西周。趋庭是古代承受父教的同义词,出自《论语·季氏篇》。

2.鼻祖:孔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年,颜之推搜集历代家教典故,结合自己的家教实践,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明清以后,家训更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4.启蒙教材

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宋代)、《千字文》(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此外还有明代程登吉编写的《幼学琼林》。

06.学塾教育

1.介绍:在清代的教育系统中,学塾教育比较发达。它不完全属于学校教育,又不完全属于家庭教育。但就其教育阶段而论,属于民间的小学教育,有蒙馆、家塾、族学等多种不同的名称。

2.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为“教馆”或“坐馆”;

二、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称为“家塾”或“私塾”;

三、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塾”。

3.学生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作“学童”,年龄多在5至13岁之间;学馆的人数多寡不定,一般在4至20人之间;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个别教授。

4.教材

入学后先学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庸》,再次《论语》、《孟子》。学童读到一定程度后,会学习作对,以便为以后写诗做准备,其基本教材是《声律启蒙》。在读四书的基础上,童子们研读五经,学作“八股”,为以后科举应试做准备。学塾中的规矩极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如有违反或不敬,轻则罚立、罚跪,重则打手,笞臀。这种体罚制度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考情分析

【24考研】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考情分析(含分数线、参考书目、备考经验)

知识讲解

【重点试听】24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354知识讲解

【重点试听】24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445知识讲解

上岸经验贴

【经验谈】三跨上岸,初试390+,22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学姐超干货经验分享!

【复试经验谈】复试备考如何规划?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学姐给你答案!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