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郑州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典藏书籍+科... [打印本页]

作者: 考研经验    时间: 2023-8-15 16:13
标题: 郑州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典藏书籍+科...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郑州大学

1140041799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典藏书籍+科技成就

01.典藏书籍

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简册”也称“简策” ,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每根竹片叫 “简” ,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连接起来的竹片,就称为“简册”。

2.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被称为“古文经”。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被称为“汲冢古书”。

3.与竹木简册并行的还有帛书,也就是用丝织品写成的书籍。古书中提到的“书于竹帛”就是写在竹简和丝帛上。丝帛质地轻软易于书写绘画,但因其造价太高,难于普遍采用,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有条件使用。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书籍的另一种形式是纸写本。从史籍记载知道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而且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到了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

5.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6.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和1954三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唐代《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7.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 “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经学” ,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8.最早记录古书目录《汉书》和《后汉书》。

9.“坟典”一词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10.所谓“五经”,始于汉代。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的说法比较晚。南宋时朱熹自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初习儒学的入门读物,这才开始有“四书” 之称。也正是从此以后,历代的读书与科举,都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释为准。五经四书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命的根基。

11.唐代以科举取士,在“明经”科中规定“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合称为“九经” 后来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唐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刻石立于国子监太学,这就是保留到现在的“开成石经” ,现仍存于西安碑林,是国内保存最早的石经,由于宋代把《孟子》列入经书,因此到明代出现了“十三经”的名称,即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再加上《孟子》。“乾隆石经”现仍完好保存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夹道之中,这怕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经书。

12.到了周代中央设“太史”一职,掌管天文历法和记载历史。

13.其类别可以有两种分法,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 “纪传体”和 “纪事本末体”三大类;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14.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5.《春秋》全书按年编次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16.宋代司马光与范祖禹、刘恕等人编写成《资治通鉴》一书,目的在于“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借鉴史实作为治理当今的明鉴。

17.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18.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人的《晋书》,南朝沈约的《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唐代姚思廉的《梁书》《陈书》,北朝魏收的《魏书》,唐代李百药的《北齐书》,唐代令狐德棻的《周书》,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唐代魏征的《隋书》,五代刘昫等人的《旧唐书》,宋代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宋代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等人的《新五代史》,元代脱脱等人的《宋史》 《辽史》 《金史》,明代宋濂等人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等人的《明史》,合称为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如果加上1920年成书的《新元史》,就是“二十五史”。

19.南宋史学家郑樵曾仿《史记》体例作《通志》 200卷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隋,有的篇章还写到唐,全书共五百多万字。

20.纪事本末体: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觉得294卷的《资治通鉴》卷帙浩瀚,难于查找,便自出新意,以事为纲,分立许多题目,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因而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编写体例。

21.其他史书:一种是“实录”,它是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故称“实录”。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北朝时出现的两本《梁皇帝实录》,分别记录梁武帝和梁元帝的言行,可惜已经亡供。从唐高祖李渊起,唐朝的每个皇帝都有实录,但保存至今的只有韩愈撰写的《顺宗实录》。

22.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23.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还有一类叫“会要”,它只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此类史书的编撰始于唐代由唐德宗时的苏冕首作《会要》。

24.传记:汉代刘向的《列女传》记述古代妇女的贞烈事迹,开中国为妇女立传的先河。南朝慧皎的《高僧传》,记述梁代以前佛教大师们的事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25.清代阮元的《畴人传》,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惟一传记汇编。

26.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27.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

28.唐代初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是唐代的第一部类书,另一部是《初学记》

29.宋代著名的两大类书,一是《太平御览》,二是《册府元龟》

30.《太平御览》,成语“开卷有益”的典故就出于此。

31.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就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由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撰比英法两国的大百科全书要早三百余年。

32.清代的大类书叫《古今图书集成》,成于康熙雍正年间,由陈梦雷主持编撰,是现存规模最浩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33.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34.《尔雅》,其作者已无考,一般认为是汉代的著作。这是一种训诂性质的辞书,不但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而且是后世字典的雏形,其历史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5.《广韵》,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 按韵编排,因此凡同音字都编在一起,可以看作是按韵编排的词典。

36.《康熙字典》,这是康熙皇帝命张玉书等人编撰的,是当时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

37.《佩文韵府》,这是查阅诗文典故的一部辞书,康熙皇帝命张玉书等人编成,因此用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的书斋“佩文斋”命名。

38.所谓地方志就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地方志的种类很多。全国性的叫“一统志”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 统志》、《大清一统志》等;一省的地方志叫“通志”,如《湖北通志》、 《河南通志》等。

39.《尚书》里有一篇《禹贡》,记载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实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40.还有《山海经》,记载远古时的山川、形势、物怪等,也给后来的地方志以应有的启示。中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

41.东汉初年,出现过一本《南阳风俗记》,专记汉光武帝刘秀故乡的风土人情,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不幸后来失传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据著的《华阳国志》。

42.《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43.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方志《元和郡县志》。

44.由于对方志的性质、内容和作用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清代的方志学形成两大流派。一派为“历史派”,以章学诚为代表,主张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志属信史”。这一派注重历史志书内容比较详尽、材料大量采用官府档案,因此,它的史料价值极高.另一派是“地理派”,以戴震、洪亮吉为代表,主张方志主要记述地理状况,一般来说这一派的志书不重视历史文献除地理部分外,人物、职官等项记载都比较简略。画派各有特色,但以历史派的理论影响最大。

45.汉朝建立以后,对文化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首先在未央宫内建筑了三座藏书阁, 即“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 ,从此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习惯上称之为“官藏”汉桓帝时特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以后历代相沿此职。

46.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有: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现楼阁保存完好,是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江苏省常熟市的“汲古阁”。常熟市的“绛云楼”,山东省聊城市的“海源阁”。

47.乾隆三十八年,诏令搜集天下珍贵典籍,编纂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

48.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天一阁式样建“文津阁”,接着在北京紫禁城内建“文渊阁”,在圆明园内建“文源阁”,在沈阳旧宫建“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另外,考虑到江浙文化发达,特在扬州建“文汇阁”,在镇江建“文宗阁”,在杭州建“文澜阁”,合称“宫外三阁”或“南三阁”。

49.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旧本” ,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50.西汉时的刘向,奉汉成帝的命令整理和校阅皇家图书,称为《别录》,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51.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所谓“七路”,就是按性质把书的内容分成七类.除了总目,实际只有六类。但因名七略,习惯上还是把它叫做“七分法”,这也就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因此,刘向父子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52.晋代产生了“四分法””。《中经新簿》中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给后世长期沿用的“经、史、子、集”四分法打下基础。

53.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另附佛、道二类不列入四部之内从此有了”四部” 之称。“经部” 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隋代以后,虽然也还有用“七分法”的,但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解放前曾印刷有《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等书,这些书都是从历代四部图书中挑选出来的范本和代表性著作,直到现在仍为学术界所重视。

02.科技成就

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2.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从天象观测开始的。

3.汉代天文学家张衡领导天文学研究十余年,写成天文学专著《灵宪》,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的科学见解,并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4.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景台,则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至今仍保留着观测日影的“圭表”。

5.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常说的“七曜”和二十八宿”,因为它们与我们的关系比较密切。所谓“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6.“金星” 古称“明星”,又称“太白”,“木星”古称“岁星”,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并据此纪年。“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名“镇星”。

7.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在中国的历法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安排。

8.从殷商时起,用六十干支纪日,以月亮的圆缺纪月,此法相传数千年,至汉武帝时才制定了“太初历”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9.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 ,历法基本定型。

10.明代所用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郭守敬制定的元历。

11.为了观月的变化,古人做过许多努力,后来便利用“圭表”。 所谓“表”就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圭”则是地面上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二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当太阳走到最北且位置最高时,杆影最短,此为日北至,即“夏至”,相反杆影最长,即为日南至,即“冬至”。

12.古人纪月的方法,一般以序数为纪,但岁首的月份为正月,依次为二月、 三月等。从春秋时起,以十二支纪月,称为“月建”。

13.“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4.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 ,即春、秋分,冬、夏至。 《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 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15.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

16.战国时代出现的《神农书》、《野老书》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得而知。

17.《 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尚书·禹贡》则记载了依据土肥沃划分土地等级的方法。《吕氏春秋》的四篇文章,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重农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地、人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

18.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19.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规模宏大,达70万字, 60卷,内容涉及农业耕作、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大多方面,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种植经验和水利建设的全面总结。

20.先民们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已发现了“十进制”的计算方法。

21.《周髀算经》记载周代的商高提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即所谓的“勾股弦定理”,成为最早的勾股定理的记录。

22.《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书中运用的开平方、开立方及在此基础上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联立一次方程的方法,书中所讲的负数概念与最小公倍数,都比印度和欧洲要早得多。

23.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为3.1416.

24.南北朝时的大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把圆周率精确到3. 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比荷兰人安托尼兹求得此值的时间要早一千多年。

25.数学家秦九韶《数学九章》,被美国科学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6.中国算学的一大特色算法是“珠算”,至元末明初已得到普遍应用。详细说明珠算算法的著作有很多,其影响巨大且流行最广的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统宗》

27.“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 问(问情)、切(切脉)”;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8.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则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9.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战国扁鹊和西汉淳于意(仓公),可说是早期杰出医学家的代表。成语“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 ,都出于扁鹊治病的故事,而仓公则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病历, 扁、仓二人一直是中国药王庙里供奉的鼻祖。

30.汉代名医首推张仲景与华佗。

3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他总结和创制的二百余种处方。由于他的医学成就,他被后人尊为“医圣”。

32.华佗的贡献是首创中医外科,《三国演义》里描写他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传诵。他发明的一种名叫“麻沸散”的中药,具有全身麻醉的作用。

33.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达三百六十余种,大大推动了后世中药学的发展。

34.晋代王叔编写了《脉经》,详细描述了脉象所反映的各种病症;晋代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搜集了大量治疗有效的处方;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专门描述病情,分析病理,对诸多病症确定了病名;唐代名医孙思邈则耗毕生的精力从事治疗和著述,他先后编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六千余条,涉及中医百科,被称为中医百科式的巨著。

35.唐朝政府组织人员在南北朝医学家陶宏景补充的基础上,将《神农本草经》扩编为《新修本草》,并颁布天下,这就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36.明代医学的伟大成就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37.魏晋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徐凤著《针灸大全》,高武著《针负聚英》,称为明代“三大针灸巨著”。

38.北魏郦道元详加补充,扩大篇幅,取名《水经注》,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条河流源头、支流河道以及沿河流域的水文、地形、物产、古迹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39.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曾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确定“以一寸为百里”即将地图绘制于矩形网格上,他用“制图六体”的理论,来进行实地测绘,因而使地图绘制水平及理论,都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40.中国地学史上的一位旷世奇人明代末年的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著《徐霞客游记》 。

41.“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42.蔡伦的伟大在于他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侯纸”。

43.蔡伦之后,东汉末年又有一位造纸的能手,他的名字叫左伯,字子邑,因他所造的纸质量很高,备受世人称赞,所以南北朝时,萧子良在写给王僧虔的信中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

4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司南”。

45.人们也发现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因为地球存在地磁偏角,《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这个事实,书中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46.孙思邈在其《诸家神品丹法》中所记载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其实就是制造火药的具体方法。

47.由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的《武经总要》首次记录火炮等三种火药武器的火药配方。

48.大约在唐代晚期,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已传到阿拉伯、波斯等地,因其洁白如雪,被称之为“中国雪”或“中国盐”。

49.公元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唐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的平民发明家毕昇。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