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干货 |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史纵横 [打印本页]

作者: 考研经验    时间: 2023-6-10 14:15
标题: 干货 |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硕考研之《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史纵横



扫码进群领取真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

623685695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地理状况

01.中国文化的源头

1、原始人类

A 直立猿人:

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接下来,有1963至1964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

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 智人:

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到四千年

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距今五千年左右: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3、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说:



02.三皇五帝

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三才:天地人

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

1、华夏集团: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

2、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3、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

03.中国王朝

1、中国王朝史的三个阶段: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夏”,实施最高权力有自己子嗣继承的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一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中国王朝史足足有4000年之久。

2、顺口溜: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两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死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3、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两个王朝:汉朝、唐朝

(1)汉朝:汉文帝、汉景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2)唐朝:建立者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是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也是唐人街的由来。

(3)元朝:疆域最大

(4)清朝:满族建立

元朝和清朝:历史上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正统王朝

4、历时最长的王朝:周朝(中国历史有准确的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起)

历时最短的王朝:大魏(不到2年)

5、“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6、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税。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

7、“战国七雄”: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基本确立。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战国七雄

8、秦朝: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变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制订严苛刑法。

9、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出现了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10、王莽托古改制: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引起农民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

11、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

“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12、淝水之战: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此战役。

13、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

14、唐朝: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15、五代十国:唐以后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16、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都大都。元朝政府实行。

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17、中国王朝史的特点:兴替更迭,即“改朝换代”。

04.中国王超继承制

“禅让制”→“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

禅让制: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禅让”又可分“内禅”和“外禅”,“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弹”是天子禅让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

世袭制:“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通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展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核心。

宗法制:夏朝确立,商朝发展,周朝完备。“宗法制”就是按照血统与嫡庶来组织、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它规定,天子为“大宗”,只有嫡妻(又称正妻,即原配妻子)所生的长子才可以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各子以及异姓功臣则分封到各地为诸侯。

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05.中国的皇帝

“皇”的本义为“大”,言其“煌煌盛美”

“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

皇帝的称号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纵观历史,中国的皇帝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真正杰出的人才,甚至可以称为“雄才”。

开国皇帝:刘邦、刘秀、朱元璋、石勒等

继位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

2、素质平平的庸才,有一些甚至就是蠢材和杀人魔王。

东吴的孙皓,南朝的刘子业等。

3、幼儿皇帝和白痴皇帝,根本还谈不上有什么素质。

晋惠帝司马衷、晋安帝司马德宗等。

还有一些帝王,具有其他杰出的才能,譬如说文学艺术之才。

例:宋徽宗赵佶是一位书画家,书法“瘦金体”独树一帜。

曹操、曹不、曹植并称中国文学史上“三曹”

唐玄宗李隆基创办宫廷戏曲学校梨园。

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溥仪

皇帝群体的特点:贵族家庭出身的皇帝多;北方籍的皇帝是多数。

06.中国的宰相

含义:“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佐之意。

发展史:

秦朝始建,称为“丞相”或“相国”,有时设“左丞相”与“右丞相”以分权。

西汉也设“丞相”,但以“御史大夫”为副职。后来改设“三公制”,即大司徒(由丞相改)、大司空(由御史大夫改)和大司务马共同处理国务,宰相实际上成了三人。

东汉改称司徒、司空和太尉( 由大司马改),以太尉地位最尊。

东汉末,复置“丞相”,曹操即任此职

唐代定名为“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

五代时期,确立“首席宰相制”,简称“首相”。

宋代以“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宰相。

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电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有左右丞及参知政事,俱为宰相。

明朝置左右丞相,组建内阁。到明成祖朱棣时,由内阁大学士参与决策,他们逐渐拥有实权,统称“辅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内阁首席成员称为“首辅”。

清代沿袭“内阁”制度,凡称“内阁大学士”者即为宰相,俗称“阁老”

宰相的职责:“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权力集中于治理。

“良臣”需具备的条件:清廉、正直、足智。

07.外戚

1、形成原因

外威势力的形成,直接原因是皇帝幼小,由年轻的母后政。可是母后年轻,缺乏经验和能力。所以必须借助家族势力。或者母后贪权,故意废长立幼,也需要依靠父兄来维持统治。这样就把大权交给的他们,出现外戚专权的场面。

2、专权之始

外威专权始于吕后,到汉武帝时,已重用外戚窦婴等,委以宰相。隋文帝杨坚以外威身份夺权称帝的,外戚专权现象最为突出的是东汉。

08.宦官

定义:“宦官” 就是为皇帝及其嫉妃服务的男性官员。要注意,在东汉以前,宦官并非都是闽人。如赵高就有正常的生理机能。

本义:“宦”本义为家臣。

专权集中时代及代表事件
09.战争与和平

战争多发地,北方。北方一直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有五个在这个区域,所以,围绕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就在这个区域内不断上演,王朝的更迭也多在这个区域内进行。

中国古代战争的性质:

中华本土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其中多数是北部边疆的游牧民族武力南下,引发汉族抵御入侵的战争。如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的鲜卑、隋唐时的突厥、两宋时的契丹和女真等。此外,还有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争夺资源的战争。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

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争夺最高统治权。如西汉时发生的飞子国之周,西晋时的“王之乱”

农民起义战争,这种战争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封建集权制度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军;东汉末的黄巾军等。

海外异族的侵略战争。如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西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

*大规模战争的结果:成王败寇/改朝换代

战争造成的负面影响:

10.融合与斗争

古代民族的划分:

从民族的生存类型划分,以长城为界,古代中国的民族基本上可以分为北部边疆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汉族。

融合(这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事实上,从汉代以来,就有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迁徙,并逐渐盘踞全化地方势力不断壮大。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和吸收中原汉族文化,并与汉族通婚,繁衍生息,逐渐地汉族融为一体,成为汉族的一个部分。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汉族居民也纷纷向江南迁徙。其中有两次规模最大,即西晋王朝与北宋王朝灭亡时,残余皇族司马氏与赵氏先后南渡。有大批高门士族与民众随迁,他们之中,不乏很高文化教养的士子和深谙耕作技术的农夫。

11.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历代王朝的版图不是一 成不变的,即使在某个大一统 的王朝里也有割据现象。本书所说的统一,是指历史 上的一个王朝领有中原以及向外延伸的大面积版图,与此相反,则可视为分裂,如东晋和南宋。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则是短暂现象。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规律)的原因:

1、处于疆域中心的中原地区,最先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中心,对周边民族与地区产生了强烈的 吸引力和向心力。(中心地区的吸引力)

2、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中心与四方”的关系,以中土、中原、中州为中心,四面为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进而延伸为四海、九州与天下,《河图》与《洛书》所表达的正是这意识。

3、各民族间交互杂居,相互通婚,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古代虽有“胡汉之分”或“华夷之别”,但两者的融合一直在扩大和加深。

4、从文字产生,到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使具有表意特征的汉字成为了传递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符号系统,它在民族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文字基础)

5、由先秦到汉代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历代统一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拥有凝聚力的哲学,种容纳百川的胸怀和奋斗进取的精神。(思想基础)

6、中国的农耕文化使民心思定,祈盼“天下太平”,而只有统一,安定与太平才有相应的保证。(大众、民心的思想基础)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