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专项训练】汉硕考研《现代汉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考研经验    时间: 2022-8-5 10:03
标题: 【专项训练】汉硕考研《现代汉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
绿色奥运记心怀,
早出晚归勤打扫,
要为祖国立新功。
答:①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枇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枇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原诗:
他要和你算账,
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
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
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
不是你这条狼。
(田间《赶车传》)
答:①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节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原文:
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改文:
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杨朔《荔枝蜜》
②原文:
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
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答:①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叭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驿路梨花》)
②原文;
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改文;
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瞭乱。
(叶圣陶《两样》

答:①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么改文好。
①原文;
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
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刘白羽《长江三日》>
原文:
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
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
(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
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
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
(杨朔《三千里江山》>

答:①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称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人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焰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
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
世界又多一个洲。
⑦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答:
①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
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
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情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
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
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笑。”
⑤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
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 下载次数: 0)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