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标题: 中国文学史:第八章 明代诗文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曰汉硕刘老师 时间: 2021-8-14 16:13
标题: 中国文学史:第八章 明代诗文
本帖最后由 子曰汉硕刘老师 于 2021-8-14 16:15 编辑
第八章 明代诗文
与小说、戏曲相比,诗歌与散文无疑要逊色一些,但是,其成就仍不容忽视。
明代的诗文创作应当说是非常繁荣的,但成就却并不突出,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太大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前人的模仿。模仿可以说就是明代诗文的最大特点。
从它的发展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指的是洪武至成化时期。一方面,在政治高压下,作家的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的自然表现在消亡;另一方面,为封建统治利益服务的文学范式正在形成,一度被抛弃的“文道合一”的主张又重新占了上风,以道德说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而在艺术上平庸虚假的作品,成为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诗人和散文家是高启、宋濂和台阁体诗人等。中期,约从弘治至隆庆一段时期。其特点是,文学逐渐摆脱官方政治的束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文学独立,反对文学成为理学的附庸;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载道或政教的工具,同时强调真情。复古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诗文创作的主流。前后七子、唐宋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后期,自万历以后,出现了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人的真实情感的思潮,诗文受此影响,产生了一批表现自我的作品。代表作家是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论文有文以明道和辅政翼教的主张。将文看成载道的工具,宣传伦理道德的手段。这实际上反映了朱元璋的意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宋濂的散文多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内容虽无多可取,然文章写得自然流畅,笔力雄健,能熔铸经史,而又不见斧凿。由于宋濂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故其文风,醇正有余,恣肆不足。《明史》评之为“醇深演迤”。他的一些作品写出了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如《秦士录》、《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等,均刻画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宋濂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以成为明初散文的典范。
二、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为开国功臣之一。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他的诗文都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为文主张,也在于“明道”,讲求“体格严正”。和宋濂同样,也是继承了元代文章的传统。《卖柑者言》、《郁离子》等寓言体散文是其传世名作,揭露时弊,多所讽喻。他的神话长诗《二鬼》,为世所称。诗中二鬼用来比喻他自己和宋濂,诗的内容是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夸张他们要在动乱中重建儒家秩序的幻想,也表现了他们受朱元璋牢笼豢养,抱负无法充分施展的苦闷。
三、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是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如他的《明皇秉烛夜游图》,极意描写唐明皇沉酣酒色,忘怀国事,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全诗多从《长恨歌》化来,但无一语相袭,高启在诗歌艺术上的工力可见一斑。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高启也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作品,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天界玩月》等。前者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作,全诗意境阔大,笔力雄健,在明初实不可多得。历来人们对高启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的诗歌创作对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是有明显功劳的。
四、台阁体、茶陵派
从明成祖到明英宗的几十年间,诗文的主流是台阁体。代表人物是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台阁体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则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节 明中期诗文
一、前后七子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其中李梦阳和何景明是最主要的作家。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宋诗,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李梦阳《再与何氏书》)前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完全继承了李梦阳、何景明的观点,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以下,俱无足观”。与前七子相比,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没有显著的特色,只不过是将前七子的弊病表现得更为充分而已。
二、唐宋派与归有光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重拾维护道学的立场,重弹“文道合一”,认为“文与道非二也”,“程朱诸先生之书……字字发明古圣贤之蕴”。同时,又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初唐、宋、元诗也有可取之处。宋元诸名家也“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虽不无道学色彩,但取法的对象要宽广得多,也实际得多,因而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归有光的散文有自己的特点。他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这类散文继承了韩愈、欧阳修散文的优秀传统,不说教,不做作,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他的文章被誉为“明人第一”。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第三节 明后期诗文
一、公安派与竟陵派
公安派指的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公安派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抒发个性,清新流畅。但由于不适当地表现自我,忽视社会实践,故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风格轻佻。其末流更是“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以至“鄙俚大行”,故而又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其散文多为游记、书信等,以描写风景、表现士大夫的情趣为主。往往写得意境优美,轻松活泼,而且篇幅也不太长,如山间小溪,清澈透亮,惹人喜爱。清初人钱谦益说:“中郎以通明之资……读书论诗,横说竖说,心眼明而胆力放。于是乃昌言击排,大放厥辞……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列朝诗集小传·袁稽勳宏道》)可见,袁宏道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是有特殊贡献的。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如“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钟惺《昼泊》)“渊静息群有,孤月无声入”(钟惺《宿乌龙潭》)等。总的说来成就不大。竟陵派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二、张岱与明末诗文
明末诗文大致可以分为文人诗文和志士诗文两类。前者以张岱、张溥为代表的,后者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
文人诗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小品原为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晚明则用来指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晚明的小品作家为了区别以往人们看重关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之类的高文大册,于是提倡一种灵活鲜明、真情流露的新格调散文。他们最推崇的是《世说新语》及苏轼的抒情散文。晚明小品创作始于公安派,中间经过李贽、竟陵派作家以及王思任等人的发展,到张岱时,达到顶点。
张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对世事沧桑颇多感触,因此,他的小品文可称为一部“梦华录”。风格上则受公安派的影响,以清新流畅为主调,描写中杂以竟陵派的冷峭,时有诙谐之趣,旷达与痴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篇幅不长,却写得极其生动。一些写人的小品,如《柳敬亭说书》、《王谑庵先生传》等,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堪称散文中的精品。与晚明小品发展的同时,爱国志士陈子龙、夏完淳等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写下了许多酣畅淋漓、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陈子龙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志士,并最终为抗清斗争而牺牲。他的作品如《秋日杂感》、《望下邳作》等,豪放悲壮,大气磅礴,真可谓明代诗歌的黄钟大吕。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学生,十七岁就为抗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诗歌或歌颂爱国英雄,或表达爱国之情,或抒发亡国之悲,感情真挚沉痛,与晚明那些流连光景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节 明代的散曲
散曲在明代也得到了发展。据《全明散曲》统计,明代有名可考的散曲作家达四百多人,留下的小令共一万零五百多首,散套两千零五十四篇。作家作品之数量之多,显而易见。而且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较元代来说,有了新的深度与广度。风格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但从整体来讲,明散曲在气魄和规模等方面,还不能超过元代,其地位和影响自然也不及元散曲。明初的散曲创作,仍沿袭元散曲的路子,成为元散曲蓬勃发展的余波。内容多点缀升平,缺乏新意。明初的主要作家有贾仲名、汪元亨、汤舜民、刘东生等。周宪王朱有燉小令二百六十四首、套数三十五套收入他的《诚斋乐府》之中。
明中期散曲的创作,构思精巧、描写细致,初步呈现出明代的风格。同时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作家。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一生不仕。他工诗能画,尤善音律,著有《西楼乐府》一卷,存小令六十五首,套曲九首。他的小令[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著名的作品。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正德时,阉寺当权,往来河下者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作者在序中说:“喇叭之咏,斥宦官也。”作品通过写宦官巡行时吹的喇叭,对宦官装腔作势,横行扰民的丑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的散曲风格多样,当时被称为词人之冠。
陈铎(1488?——1521?),字大声,号秋碧,下邳(今江苏邳县)人。他的散曲集较多,其中《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月香亭稿》、《可雪斋稿》多为南散曲。用北曲小令写的《滑稽余韵》更有价值。他的《滑稽余韵》共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包括六十多种手工业、三十多种店铺及其他各式市井人物,描绘的普通市井平民众生相,栩栩如生。在歌颂、同情劳动者的同时,对剥削者、压迫者进行了揭露和讽刺。语言通俗而又含幽默。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四卷,收小令四百余首,套数近五十套,均为北曲。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有暴露官场腐败的、有反映农家疾苦的,他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的罪恶黑暗给以透辟的揭露批判。散曲风格通俗自然,气韵生动,成就颇高。明后期的散曲作家偏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极尽雕琢之能事,使散曲的生命渐趋衰亡。但也有一些作品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薛论道(1531?——1600?),字谈德,号莲溪居士,定兴(今属河北)人。著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每卷一百首。是位多产作家,他的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最有特色。一方面描绘出了边塞风光,另一方面写出了戍边将士思家又爱国的情怀。他讽刺世情的作品也比较出色。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欢迎光临 汉硕考研论坛_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论坛_汉硕考研网(ziyuekaoyan.com) (http://www.ziyu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